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十一分。第13讲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知识体系构建][主干知识整合]类型[易误辨析]1.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水循环吗?提示不是。虽然海陆间水循环又称大循环,但是参与循环的水量却远远少于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因为地球上3/4的面积都是海洋,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占水循环的90%左右。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易误辨析]2.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提示①地表径流(建水库,跨流域调水);②降水(人工降水);③下渗(破坏植被等);④陆地水的蒸发(围湖造田等)。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得以更新。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迁移。3.促进了圈层之间的交换,调节地表温度。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5.改造。真题研析【例1】(2016·全国文综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尝试自解](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思维路径]解析第(1)题,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河流径流量变化大。故选B。第(2)题,地表植被增加,叶片面积增多,蒸发和蒸腾作用加强;植被拦截降水增多,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故选C。第(3)题,题干中的“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是重要条件,降水到达地表后,不需再考虑下渗、蒸发的部分。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D。答案(1)B(2)C(3)D技法归纳1.自然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降水的因素(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5)影响下渗的因素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不利影响对点专练1.(2017·课标全国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闭合流域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因此湖泊水量的损失不用考虑湖水的下渗。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湖水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一致,因此答案选C。第(2)题,该流域气候较干,可能蒸发量是大致一样的,而实际蒸发量差异主要取决于地表可供蒸发的水量的多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区域坡度大且以基岩为主,地表水难以存留且下渗少,导致土壤中含水量少,因此该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答案选A。第(3)题,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需要引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湖泊的面积缩小,湖盆蒸发量减少。湖水盐度已经饱和,入湖水量减少不会影响湖泊盐度,同时种植植被也不能导致湖水的富营养化,因此答案选B。答案(1)C(2)A(3)B真题研析【例2】(经典高考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思维路径]解析沼泽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易发生凌汛,导致河水泛滥。因而该地沼泽广布。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技法归纳1.制作水循环微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