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说木叶 学案(无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9课 说木叶 学案(无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pdf

第9课说木叶学案(无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二语文学案周次:编号:班级:姓名:说木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清理文章思路。理清思路,了解“木叶”及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征。2.体会“木叶”的艺术特征,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学习过程【导读·理解必备知识】1.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他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林庚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的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2.阐释标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3.字词知识(1)韩砧.(zhēn):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2)亭皋.(gāo):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边的高地。(3)窸窣..(xī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4)翩.翩(piān):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形容举止洒脱(多指青年男子)。(5)不落于言筌.(quán):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导思·掌握关键能力】1.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12.就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1)(2)(3)落叶(4)(5)(6)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之交,一个迢远落木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木叶‘暗示性’”,你以为如何?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4.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5.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试概括文章的层次。2【导练·巩固课堂所学】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B.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C.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D.“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①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②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A.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②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B.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C.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②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D.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课堂小结34高二语文学案周次:编号:班级:姓名:说木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