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ppt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说‘‘木叶’’作者简介现象质疑木木: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__。风急天高猿啸哀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庭中有奇,绿叶发华滋.树叶1: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2:女子纤柔轻盈,妖媚多情。3: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臣4:其他:折柳送别《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ying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木叶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愁鸟雨月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