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等学校教学研究成果鉴定证书鄂教高鉴字[2008]157号成果名称:理农结合科教融合培养生物学创新人才成果完成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成果类别:理学—07鉴定形式:会议鉴定主持鉴定单位:湖北省教育厅组织鉴定单位:湖北省教育厅鉴定日期:2008年8月17日湖北省教育厅一、成果介绍本项目在理性分析生物学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及影响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立足学校“依托传统优势农科高起点建设现代生物学科”的实际,重点从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科研训练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实验,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索重点农业大学培养生物学创新人才的新思路和新体系。(一)成果的主要内容1.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确立了以“少而精、高层次的农业科教领域领军人才”为代表的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认为培养体系要彰显理农结合的特色和科教融合的优势,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使学生既能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又能适应应用开发研究。为此,试行了“2.5+1.5”的两段式和“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全校8个理科农科学院双向选择导师。2.理论教学体系建设与优化第一,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具有“强化理科基础,强化理农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强化学术能力培养”等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表现在:加强数、理、化等理科基础课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现理农结合;加强了实验教学、课程实习、野外实习、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发挥学科优势,开设11门系列前沿课程和新生研讨课;将科研训练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并设置创新学分。第二,持续推进教学内容改革。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为纽带,通过课程教学质量调查及定期的教学研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积极选用国内外最新教材和优秀教材(选用率分别在50%和80%以上),持续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使之具有“精练、新颖、优化”等特点。第三,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教授深入课堂和实验室教学一线(100%的教授),坚持科教融合,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和新材料等运用于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3.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校级-省级-国家级”三步走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划,建成“功能强劲、结构合理、通用综合、先进高效”的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按“目标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发展性”4原则,构建了“生物学基础类、理论与实验一体化类、模拟研究与综合类”3个课程类别实验体系和“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3个层次递进的实验内容体系,另加1个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培训班。4.科研训练体系建设与实践依托学校丰富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从开放训练平台、精选训练项目、遴选指导教师、积极营造氛围等方面构建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第一,开放训练平台。依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作物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养殖等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1个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平台,全部向基地学生开放,建立了由“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研究机构”构成的高水平科研训练平台支撑体系,每年容纳学生人数在150-250人之间,涵盖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学科方向。第二,精选训练项目。由国家人才培养基金能力提高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校和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等组成的“国家-校-院”三级项目体系,严格按照“资料查阅—文献阅读—研究方案设计—课题申报与审批—开题报告—研究过程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写作—成果交流”的程序实施,训练项目具有“有国内外重大科研课题作依托、农业领域的生物学问题为主体、学生的参与面广、指导教师水平高”等特点。第三,遴选指导教师。通过遴选建立起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为主导,教授为主体,博士研究生为中坚,院内外相关学科教师协同配合的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科研实力强劲。第四,积极营造氛围。通过规定修读不少于8个学分的人文类课程和组织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拓展创新思维;开展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论坛、科学之路漫谈、十大生物科技猜想、生命科学前沿学术报告、植物生物学国际讲习班等特色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通过系统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对科学问题的洞察力和协作精神大大增强,训练效果良好。据统计,2002年至今,学生主持科研训练项目139项,参与学生近500人,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科研论文42篇;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20项,其中省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