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名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doc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推荐表候选人张永刚主讲课程文学概论学校名称(盖章)曲靖师范学院主管部门(盖章)填表时间2007年3月23日填表说明1.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教学论文及著作一栏中,所填论文或著作须已刊出或出版,截止时间是2007年3月30日。3.教学手段是指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等,使用情况是指是否经常使用及熟练程度。4.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一、候选人基本情况学校:曲靖师范学院院(系):中文系姓名张永刚出生年月1961.9性别男政治面貌无党派民族汉族最后学历(学位)本科授予单位昆明师范学院授予时间1982.2参加工作时间1982年高校教龄25专业技术职务及晋升时间教授2001年10月行政职务教务处处长电话办公室:0874-8998621手机:13038687898传真0874-8998697电子信箱qjsyzygjs@sina.com联系地址、邮编曲靖师范学院655011何时何地受何奖励1、2005年《文学概论教材建设与教学创新》获云南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2007年著作《文学理论:文化阐释与学科形态》获云南省第五届文学艺术创作奖二等奖;3、2006年所讲授“文学概论”评选为云南省精品课程;4、2003年论文《简论改进中文本科教学的基本途径》获云南省教育厅2003年度云南高等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5、2003年论文《90年代文学的两个基本向度及其理论启示》获云南省文学创作奖文艺理论三等奖;6、2003年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7、2002年《文学原理》获曲靖师院学术著作二等奖;8、2002年被评为“曲靖市2001年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9、2002年被评为“曲靖师院科研先进个人”;10、2006年《文学原理》荣获曲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1、2006年著作《文学理论:文化阐释与学科形态》获曲靖师范学著作(作品)奖;12、2006年被评为曲靖师范学院科研工作先进个人;13、2006年被评为“曲靖市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生评价情况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视野开阔,工作作风务实。长期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积极探讨、改革教学方法。讲课生动风趣,有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开发学生的心智,及时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在文学研究领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多年来,学生教学评价均名列前茅。主要学习、工作简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1984年-现在曲靖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1990年-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助教班进修,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文艺学/汉语言文学1999年-2000年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文艺学/汉语言文学2005年-现在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二、候选人教学工作情况1.主讲课程情况课程名称起止时间本人讲授学时授课班级名称总人数文学概论1984-20072376专科84级——99级本科2000级——2006级2500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2003-2006432本科2000级——2003级480美学1999-200021696级——99级260选用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情况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文学原理》董学文张永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三联书店1984年教学内容更新或教学方法改革情况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将追求更高的教学品位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学行为准则。主讲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影视艺术导论等课程。在大学中文课程体系中,文学概论是一门重要但又难教难学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抽象性强,由于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又导致其教材体系封闭、学科理路僵化、与文学实践相脱离、缺少理论的有机性等弊病。要使这样一门理论课程成为学生知识结构中具有活力的基础因素,成为他们学好其它课程的带有指导性与方法论意义的课程,难度是非常大的。在教学活动的前期,着重探讨科学、合理的教学基础方法,主要做法是:(1)立足高视点,引导学生从哲学、美学角度来理解文学现象、文学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文学问题,避免空泛地传授知识;(2)寻找新的教学切入点,尽量从现象分析入手,引入新的研究成果,保持教学的趋新性与活力;(3)注重学习方法引导,提出“逆向体验法”,要求学生从对自身创作实践及作家创作心态的体验开始,追溯文学原理、文学命题的产生过程、缘起与涵义,这样,以现象引发、推动思维,便能更好地激活学习兴趣,避免理论的单调乏味;(4)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