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敢问,路在何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林世巧宁波市实验学校[内容摘要]因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角色多重,往往重视了网络管理、计算机维护等工作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比较少,而且专业成长比较慢。本文从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入手阐述了从4个方面快速提高信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途径。[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成长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除了做好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好许多其他方面的工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服务,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服务,还要保障学校计算机及网络的正常使用和运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给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不但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等特点,并且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修养也很有关系。因此敢问,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究竟路在何方?第一条路:背上学习的行囊,多多取经。道路解读——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教学水平。首先,让我们聚焦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的改变。以往“信息技术课”称“计算机课”,单从学科命名便可解读出学科注重的是计算机程序的学习、设计和应用的教学,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看重学生的“技术”。而如今的信息技术课绝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它是以“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遥感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知识理论背景,通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更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可见,如今的“信息技术课”看重的是学生“兴趣、意识和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识是最好的坚持,素养则是最资深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这种“兴趣、意识和素养”,我们应该从小培养、从早抓起,因此,在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尤为重要!因此,要上好信息技术课,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转变以前只教计算机操作的概念,而应侧重于传授过程和方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老师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如: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书籍;阅读专业期刊,如《教育信息技术》《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也可以走出去、请进来,向专家学习。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第二条路:勇于结伴与组队,抱团而行。道路解读——信息技术老师要多参加教研活动,在团队中寻求发展和提高!教研活动对教师的成长是有教育史以来公认的教师成长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年轻及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还要兼任网管员、摄像师、电子器材修理员等多重角色的原因,导致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仍然没有达到其他学科已经具有的常态化开展。因此,作为信息技术老师,要勇于结伴、组队,变成团队,大家抱团而求前行。同时,“抱团而行”还包含“进行到底”的含义,一是要在集体教研活动上常态化,组织者要进行到底;二是要在教师个人教研活动上持续化,自己要进行到底。只有“进行到底”了,大家才能更紧密地团结在教研活动的氛围中,使教研活动真正发挥发展自我、提高大家的功效。因此,怎样“抱团”呢?首先,态度和行动上要“积极”。信息技术老师要积极地参与各类教研活动,比如多参加说课比赛、上公开课等活动。因为在专家的引领作用下,在教研员的点拨、指导中,信息技术老师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比赛,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学校整个集体的教研力量,共同探讨教学问题,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大家不断学习、探究、请教、实践、反思,在大家的帮助下获得了成长。如此在氛围上、水平上达到一种共鸣与互助,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研成果的取得。其次,过程和评价上要“持续”。要将个人教研活动持续进行,通过教育叙事、论文写作、案例交流以及网上教研等方式经常进行总结与交流。探讨解决教学问题的办法,借鉴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训。第三条路:竖起教学的明镜,面镜思过道路解读:信息技术老师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多慎独多反思。新课改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核心因素。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表明,要成为优秀教师,应不断自我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