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IPv4和IPv6简介IPv4地址的介绍新IP地址协议涉及的目标IPv6地址的介绍IPv4和IPv6的转化关系IPv4地址的设置IPv6地址的设置一、IPv4地址的定义二、IPv4地址的分配三、IPv4地址的不足四、解决措施IPv4的定义每个Internet上的主机和路由器都有一个IP地址,包括网络号和主机号。这一编码组合是唯一的,没有两台有同一IP地址的机器。所有的IP地址都是32位的,并且用于IP分组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字段。为使地址的分配更容易,32比特的IP地址的格式被构造成五种唯一的网络类别,其中三种是由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InterNIC)分配给Internet接入提供者的,再由Internet接入提供者依次将这些地址分配给组织和个人。IP地址的分类范围是从A类到E类的。D类地址留作用于多点传送,E类地址留作将来使用。7-127.x.x.x给本地网地址使用。-224.x.x.x为多播地址段。-255.255.255.255为通用的广播地址。-10.x.x.x,172.16.x.x至172.31.x.x和192.168.x.x供本地网使用,这些网络连到互连网上需要对这些本地网地址进行转换(NAT)。但由于这种分类法会大量浪费网路上的可用空间,所以新的方法不再作这种区分,而是把用者需要用的位址空间,以2的乘幂方式来拨与。例如,某一网路只要13个ip位址,就会把一个16位址的区段给他。假设批核了61.135.136.128/16的话,就表示从61.135.136.129到61.135.136.142的网址他都可以使用。IPv4地址的不足地址枯竭:IPv4的地址域为32比特,可提供232(约40亿)个IP地址。但因将IP地址按网络规模划分成A、B、C三类后,用户可用地址总数显著减少。根据预测,到2003年~2005年IPv4地址将被用尽。网络号码匮乏:在IPv4中,A类网络只有126个,每个能容纳1亿多个主机;B类网络也仅有16,382个,每个能容纳6万多个主机;C类网络虽多达209万余个,但每个只能容纳254个主机。路由表急剧膨胀:IPv4的地址体系结构是非层次化的,每增加一个子网路由器就增加一个表项,使路由器不堪重负。暂时缓解三大危机的措施利用内部地址弥补IP地址的不足用CIDR扩大网络号码地址层次化可抑制路径数彻底消除三大危机的措施—导入IPv61990年,IETF开始开发新的IP版本。1995年12月以RFC1883文件公布了建议标准(proposalstandard),1996年7月和1997年11月先后发布了版本2和2.1的草案标准(draftstandard),1998年7月以RFC2374进一步定义了可聚类的全局单目地址。支持更多的主机减小路由表的长度简化协议,以加快包处理提供更好的安全性通过指定范围来改进组播重视服务类型主机可不必改变地址而漫游协议可以继续发展允许新旧协议共存一、IPv6地址的定义二、IPv6地址的产生背景三、IPv6地址采取的对策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也可以说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妨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在IPv4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IP地址即将耗尽无疑是最为严重的。为了彻底解决IPv4存在的问题,IETF从1995年开始,着手研究开发下一代IP协议,即IPv6。IPv6具有长达128位的地址空间,可以彻底解决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IPv6还采用分级地址模式、高效IP包头、服务质量、主机地址自动配置、认证和加密等许多技术。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的每平方米面积上仍可分配1000多个地址。Ipv6对Ipv4所作的主要修改有:·将IP地址从32位增加到128位·通过增加一个作用域字段而改进了多点播送地址·新的任意播送(anycast)IP地址类型用于向组内任何成员发送包,通常是最近的组成员·用可选的扩展头部替代头部中选项字段·删除头部校验和字段·删除所有分段处理所用的字段,所以仅执行端到端的分段·新的流标号字段可用来标识特定的用户数据流或通信量类型·扩展了对认证、数据一致性和(可选的)数据保密的支持如果说IPv4实现的只是人机对话,而IPv6则扩展到任意事物之间的对话,它不仅可以为人类服务,还将服务于众多硬件设备,如家用电器、传感器、远程照相机、汽车等,它将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深入社会每个角落的真正的宽带网。而且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非常巨大。当然,IPv6并非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