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考核心考点-教学研究高考核心考点-教学研究高考核心考点-教学研究历史学科思维、核心考点、答题模板、规范术语01历史核心思维(一)史观:1.文明史观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3.阶级史观、革命史观4.社会史观5.唯物史观(二)历史学中的几个概念认识1.历史史实2.历史叙述3.历史阐释4.历史观点5.历史评价(三)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历史评价的原因1.受时代的影响: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2.立场的不同:政治立场、国家立场、阶级立场等。3.史观的不同;4.个人因素的影响;5.对历史史料的选取和辨别不同;(四)历史学习的三个层次:1.白描式历史;2.反思式历史;3.哲理式历史;(五)史书的类别:1.通史与断代史的区别:2.纪传体与编年体的区别;3.国别史与世界史的区别;(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思考方式:1.政府或个人越是提倡的,就是社会上越缺乏的;政府或个人越是反对的,就是社会上越泛滥的;2.统治者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任何一个时代的政府或是个人提倡古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赋予了当时的时代含义的,都是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4.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必然作用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必定要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5.一定时期的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必定是受到一定期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且政府制定的任何政策,都要关注民生;02历史核心知识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一、先秦史部分(一)夏商西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贵族政治1.尚未形成高度集权;2.具有神秘化色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3.具有宗族色彩;(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同治)4.突出等级,注重血缘;5.为后世的大一统奠定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认同;(二)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大动荡、大转型和大变革——根源: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大量推广和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1)政治上: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①、奴隶主贵族阶级的衰落,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②、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渐推行;(2)经济上:①、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②、工商食官制逐渐被突破,私营工商业发展,但官营工商业占主导;③、重农抑商政策形成;④、集体农耕向个体农耕转变;(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繁荣(轴心时代,早熟文明)①、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儒家思想的形成:周孔之道③、新兴地主阶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的形成;(4)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5)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战争到诸侯之间兼并战争;(分裂中孕育统一)二、两汉历史知识部分(一)汉初:1、政治上:汉高祖刘邦为强化中央集权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期导致诸侯王问题,汉景帝实施削藩措施解决诸侯王问题,酿成“七国之乱”,部分解决诸侯王问题,将诸侯国的行政任免权收归中央,但未能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2、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创造“文景之治”。3、思想上:黄老之术,“无为”的道家治国思想。4、对外、民族关系:匈奴问题——汉高祖实行剿灭政策,但均告失败,后转为和亲政策。(二)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继承大统时汉朝面临的问题:(1)、政治上:相权制约皇权,地方诸侯王问题削弱中央集权;(2)、经济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3)、思想上:思想不统一,无为思想不能适应时代需要;(4)、民族关系:匈奴犯边,骚扰北部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汉武帝的治国措施:1、政治上:(1)中央:强化皇权,调整中央官制①、设置内朝:强化皇权,削弱相权;②、重用外戚。——汉代的一个传统做法(2)地方:削弱地方权利,强化中央集权①、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化诸侯国为郡县。②、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强化中央集权。东汉末年,刺史权力扩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行使地方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演变为州牧,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2、经济上:①、实行盐铁酒官营;(国家资本主义)②、币制改革:推行五铢钱;③、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宅田逾制”方法,迁富豪到中央辖区进行监管,打击豪强地主势力;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百家,将儒家思想政治化。——“周孔之道”4、民族关系上:远征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后建立西域都护府,班超任西域都护。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政治上:1、大动荡,大分裂;2、豪强地主势力增强,形成门阀政治;门阀氏族成为魏晋时期的政治统治基础。——九品中正制。(二)经济上:1、佛教盛行的寺院经济发展;2、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繁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