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邓姓以外.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除邓姓以外.ppt

除邓姓以外.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鸦片战争前香港历史地理梗概考古发现,香港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是一个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海岛。距今5000—6000年新石器中期文化遗址在香港就有10多处,皆分布在上升海岸沙洲或沙堤,出土海生或淡水鱼贝类残骸,另有彩陶、白陶、绳陶等之陶釜、罐、碗等,为古越族先民文化遗存。距今5000—3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广东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香港有多处这个时期遗址,出土与南海西樵山细石器十分相似的燧石、霏细岩等石器,在香港深湾、虎地湾、大屿山等地出土环块饰物在深圳也有发现;香港多个地点出土几何纹陶风格更与广东各地如出一辙;屯门、涌浪土坑出土钺、玉石环、镯等与曲江“石峡文化”同类器物十分相似,显示“石峡文化”南传结果。广东青铜文化时代遗址和墓葬约700多处,分布在香港30—40处,发现有青铜斧、戈、矛、剑等兵器、工具以及铸铜石范,说明3000多年前香港已能铸造青铜工具,其风格与广东大陆、湖南长沙、贵州贵阳同类青铜器很相似。又在香港石璧、蒲台岛、东龙岛、长洲、大庙湾等地发现摩崖石刻,有似鸟、蛇等动物圗案,也与在珠海等地一些岩刻画相同,乃古越人祖先原始崇拜的写照。香港古代行政建香港行政建置第三个时期始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寳安县改称东莞县,治所从南头迁到涌(即今莞城),香港即为东莞县辖。此后,历南汉、宋、元,直到明末。香港行政建置第四个时期从明万历元年到清道光二十一年(1573年—1841年)即割让给英国前夕。新安县从东莞县划出,驻所南头。今香港许多地名已见新安县建制中,例如锦田、圆(元)朗、屏山、厦村、辋井、屯门、新田、浅(荃)湾、葵冲、沙田、梅窝、黄泥冲、大埔头、龙跃村、麻雀岭、河上、上水等,说明建制日趋完备。清初受“迁界”令影响,新安县一度被撤,并入东莞县,至康熙八年(1669年)始复界,重置新安县,仍治南头。此时期香港大部分时间在新安县辖下,社会经济有一定发展,海防和海运地位也日益突出和上升。香港历为我国海上交通要冲明中叶以后,欧洲殖民主义东来,香港首先成为这他们窥视对象。正德十二年(1517年)佛朗机(即葡萄牙)武装船舰8艘进泊屯门湾,其中2艘炮舰驶入广州水域。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元年(1521—1522年)葡萄牙人派出一支由5艘舰只、1000多名官兵组成的庞大舰队闯入屯门水域,要求通商,并在大屿山布防,但为明政府拒绝,结果爆发屯门之战,以葡萄牙人失败告终。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澳门被葡萄牙租占以后发展为世界性贸易港,自此“诸澳尽废,惟濠镜(即澳门)为泊薮”,屯门也包括在内。但以后随着葡萄牙海上霸权丧失,澳门地位日渐衰落,香港作为广州外港地位不断上升,故林则徐说:“而就粤省海道而论,则凡东越惠潮,北往闽浙之船,均不能不由该处经过”。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闽浙总督伯焘也指出:“香港为商船内驶必由之路,其岛曰红香炉,上有营汛居民,并非偏僻小岛可比”。正由于香港交通区位优势,故在鸦片战争中为英国侵略者看中而要求割让决非偶然。香港兴盛的海盐和种香业元代,采珠业更发展为一项暴政。至元三年(1337年),建立广州采珠提举司,且以采珠户4万赏赐巴延(即伯颜)。另据《元史·张珪传》称:“泰定元年(1324年)中书平章政事张等奏,东莞县(含香港)及惠州珠池,……蛋户七百余家,……入水为虫鱼伤死甚众,遂罢采珠户为民”,可见香港采珠业规模相当巨大。至明代香港原有珍珠蚌被采殆尽,而新蚌又未能及时生长补充,资源濒于枯竭,朝廷不得已下令摆采。自此香港采珠业日渐式微,仅有少量开采而已。香港海滨宜于晒盐。汉武帝在番禺设全国有数的盐宫,负责盐产销,谅有一部分盐产于香港。吴甘露元年(265年)于东莞县设司盐校尉,监管珠江口东部盐场,含今港岛、九龙、新界盐业生产,称“东莞场”。晋因之。北宋初朝廷又在九龙湾西北设海南盐场,取名“海南栅”。南宋初在九龙东设官富场,派专员管理。明代新安县境内分设东莞、归德、黄田、官富4个盐场,皆隶于广东盐课提举司。官富场仍在九龙东,是广东13个大盐场之一。它所产海盐除在新安县城和鲨鱼涌、长洲设销售点以外,还由香港大鹏湾经梧桐山运往广州。清初受“迁界”令影响,香港盐户内迁,盐田尽废。乾隆以后,九龙、大澳、屯门、大屿山等地才重开盐田,但经营者为新盐户,盐产量和质量都不及往昔,香港盐业自此走向衰落。香港山多地少,盛产莞香。香港得名,一说是转运莞香的港口。香港一词,最早见于明万历郭棐《粤大记》所附《广东海圗》,而在此以前,香港地区多标为“屯门”。但莞香树在唐以前已传入广东,宋元以后遍植于香港所在东莞县。照此看来,香港产莞香最兴盛也在此时期。其中以东路沥源(今沙田)和西路沙螺湾(今大屿山西部海滨)所产最为著名。附近大宗莞香多由九龙尖沙头(今尖沙咀)落艇,运往港岛西南今香港仔东端一个小港湾,改装艚船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