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完整资料).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28 大小:9.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完整资料).doc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完整资料).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完整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工程概况1、1号站1号站位于丰和路路中,沿丰和路南北向布置;车站东侧为丰和园小区和三官庙农贸市场、车站西侧叶语田园小区和新泉佳苑小区;车站位于道路中间,丰和路规划道路宽40m。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半盖挖法施工。车站起点里程右K14+203.81,终点里程为K14+662.41,车站长度约458.4m,车站宽度约19.7~23。8m,底板埋深约16。61m.车站共设8个出入口,3个安全出口,4组风亭。2、1号站~2号站区间区间线路出1号站后沿丰和路向前敷设,在丰和路与立交路交叉口东北角向东拐入南京路,之后沿南京路向东敷设,最后进入位于南京路南侧的2号站。区间长度为984。28m,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3、2号站2号站位于南京路与三环东路Y形交口东侧,梅花园小区北侧的地块内,沿南京路东西向设置。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施工。车站起点里程K15+646.690,终点里程为K15+885。490,车站长度约238.8m,车站宽度约19.7~24.1m。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两组风亭。4、2号站~3号站区间区间线路由2号站引出后,沿南京路布设,之后下穿绿地到达文博园园站.区间长度为1304.980m,采用盾构法施工.二、线路区地质环境特征1、地形地貌XX市区位于鲁南山区向黄淮海平原过渡的部位,以平原为主,中部斜插丘陵山带,区内山体最大海拔标高153.00m,一般标高100.00m左右。山体坡角一般为15°~35°。平原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其中黄河故道地势较高,海拔标高36。00~42.00m,其余地势低平,海拔标高32.00~36.00m,自北西向南东微倾斜.根据地貌的分类原则:形态+成因+微地貌特征,XX市区内的地貌形态主要有丘陵(残丘)和平原两大类,前者是剥蚀—溶蚀作用的结果,后者是堆积作用的结果。1号站和到3号站位于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势较平坦.(附图1)04标段范围图1XX市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图04标段范围2、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条件覆盖层均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物(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第四系晚更新冲积层(Q3al),场地内均匀分布,厚度随地表起伏有所不同;下伏基岩奥陶系石灰岩等.结合地貌特征,勘察场区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1-1层杂填土(Q4ml)1-2层素填土(Q4ml)2-3-1层淤泥质黏土(Q4al)2-3—2层黏土(Q4al)2-5-3层粉土(Q4al)5-3-4黏土(Q3al)11—2—2层强风化石灰岩(O1m+x)11-2-3层中风化石灰岩(O1m+x)11—2—3A层破碎中风化石灰岩(O1m+x)3、水文地质条件工程线沿线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孔隙水)和承压水(碳酸盐裂隙岩溶水)。潜水,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水位埋深1.8~3.50m,水位标高29。35~30.45m,含水层主要为粉土2-5-3层及杂填土1—1层,局部位于黏土2-3-2层里.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以蒸发、侧向径流、人工开采方式排泄。地下水动态季节性变化显著,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达到最低点;7、8月是降雨高峰期,地下水位迅速上升达到最高点,变化幅度约为1.0~2.0m。承压水,属于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贮存于灰岩裂隙中。本次设置两个观测孔,观测结果显示,D2S13XZ16号孔该层地下水稳定水头埋深6.35m,稳定水头标高25.93m,D2S13CZ10未观测到水位.说明场地内裂隙岩溶水的透水性和富水性取决于基岩裂隙的发育程度和裂隙的充填情况。裂隙岩溶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径流在丘陵区受地形控制,由高处流向地处平原区,但在平原区受人工开采影响,岩溶水表现为由四周流向开采降落漏斗中心的汇流型径流,水力度较大;排泄以人工开采为主.地下水动态一般每年雨季降水高峰期后一到两个月(8、9月)岩溶水达到最高点,随后水位逐渐下降,至次年旱季末(4、5月)水位下降至最低点,年变幅在5.0~10.0m.(附图2)图2XX市地区区域水文地质图三、工程建设引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1、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⑴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地质剖面图可知,区间隧道结构顶板随隧道起伏穿过的土层依次为:黏土5-3-4层、中风化灰岩10—1-3层、全风化页岩10-7A-1层、全风化页岩10—7B—1层、全风化灰岩11—1—1层。结构位于穿越软硬不均地层,软硬不均导致围岩稳定性差,开挖后自稳时间短,易发生坍塌现象。盾构机位于黏性土层中时,围岩稳定性较差;该层黏土粘粒含量较大,初始掘进速度较快,但易造成刀盘处聚集泥饼,掘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