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女儿的隐喻——张爱玲的阴性书写.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母亲与女儿的隐喻——张爱玲的阴性书写.doc

母亲与女儿的隐喻——张爱玲的阴性书写.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母亲与女儿的隐喻——张爱玲的阴性书写MetaphorsaboutMotherandDaughter——theFeministImageinEileenChang'sNovels摘要:母亲黄素琼在张爱玲生命历程中的重要地位毋庸质疑。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爱玲第一部小说集《传奇》的分析,运用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和女性关怀伦理学等相关理论,重新梳理张爱玲与母亲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造成张爱玲个性心理和创作上的独特性。关键词:张爱玲;母女关系;共生;分离;竞争Abstract:EileenChang'smotherHuangSuqiongplaysanundoubtedlyroleinEileenChang'swholelife.Thispapertriestore-organizethecomplicatedrelationsbetweenEileenChangandhermotherbyanalyzingherfirstnovelLegend.CombinedwiththerelativetheoriessuchasObjectRelationsandSelfPsychology,thispaperintendstoanalyzeEileenChang'sindividualityaswellasheruniqueelementsinherworks.Keywords:EileenChang;Relationbetweenmotheranddaughter;CoexistenceDividend;Competitions引言“传奇”是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的关键词之一。除了因为她最重要的一部小说集名曰《传奇》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绚烂之极而后归于平淡的一生,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人们津津乐道于她的特立独行、大隐于世,又折服于她的才华横溢、锦心绣口。还有人对她显赫的家世恋恋不忘,更着迷于她两次出人意料的婚姻。总之,她是谜一样的女子,但是却可以轻易地领读者进入她的世界。要解决所有的疑惑,深入探讨她和母亲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母女关系是女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诚如当代美国畅销书作家南希·弗莱迪所言:“当一个女人生下一个女孩(即另一个女人)的时候,母女俩的命运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了。虽然男孩和女孩最初爱上的都是母亲,但相同的性别仍是母女之间特殊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人像母亲和女儿那样相互认同和相互依靠,也没有人像母亲和女儿那样相互限制。”[1]“任何改变生活和掌握自身命运的努力都离不开重新审视我们心目中的母亲的形象以及这一形象对我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2]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除了她运用地道的女性主义视角,揭开了女性神圣的面纱,终结了女性神话之外,她的个案本身就极具有文化价值。熟知她生平的人都知道,张爱玲的整个人生轨迹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真正对她的生命产生影响的人和事,脉络清晰,并不庞杂。家庭生活,或者说是家庭关系,在她的成长历程中占据极大的分量。尤其是和母亲黄素琼之间的关系,从她出生到黄素琼去世的1957年,一直充满了微妙的纠葛。在被称为张爱玲最鼎盛时期的40年代,她曾经回忆她与母亲的生活,称“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3],而在逝世前撰写的最后一部作品——《对照记》的时候,母亲的照片和文字占据的分量最大,她借母亲之口,感慨“湖南人最勇敢”。[4]又说:“遗传就是这样神秘飘忽──我就是这些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长处一点都没有,气死人。”[5]其深厚之情溢于言表。确实如此,黄素琼在张爱玲四岁时就出洋留学去了,其后虽然只是几次来来回回,但多少都决定了张爱玲的命运。谈张爱玲的一生,谈她的作品,都绕不开谈她与母亲黄素琼相互认同又相互限制的纠葛关系。研究者们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专门撰文阐述观点的论文不在少数。例如王亚平在《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中认为,“这位母亲在女儿童年成长中渴求母爱的每一时刻中都是事实缺席的……张爱玲没有感受过母爱的温暖与慈祥,以至于她固执地将对母亲的看法扩大为对所有母亲的看法”。[6]李皙在《张爱玲创作中的孤女情结》中也认为:“张爱玲的孤女情结,首先来自于她的孤零身世。”[7]“她由于缺乏与母亲共同生活的经验,所以排斥这类话题的深入——其实是由于她缺乏谈资。另一方面,当她客观地讨论这个事实时,母亲屡次离家出走,从而造成了她形同被遗弃的现实,她充满了委屈和愤恨。反过来说,她贬低母爱的潜台词,是她无限渴望而不能得,而以另一种强硬的态度去掩盖自己内心的复杂和虚弱——母亲为何屡次地回来了又走了,终至与父亲离婚,内里详情,张爱玲一定敏感地感觉到了,并且在心里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所以她更加不评价母亲,不批评母亲,只与‘母亲’保持相当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