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2、了解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因素是如何决定物候现象的。3、品味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二、教学过程:1、设问导入出示图片,问:你想用什么诗句来概括这幅画面?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大自然语言?我们一起来读读。再展示《大林寺桃花》,设疑,由此引出课题。2、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疑难字词或认为重点的字词,可以同桌间讨论解决。并找出文中提到的大自然语言。生读后,师PPT展示字词读音,指名读,齐读。师:文中提到了哪些大自然语言?3、问题探究师: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物候现象?4、语言探究(1)四个因素能否换位?为什么?(“首先”一词说明纬度是最主要的,其他次之。)(引出逻辑顺序)(2)从这几个问题中,我们明白“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物候现象”。既然这样,老师想把题目改为“物候现象”,好吗?(生:不好。原题目运用比喻、拟人,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师:文中1、2两段语言也与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来品析,并说说它的妙处。五、作者把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的如此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他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在野外迷路时,请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判断吧!下面请读《要是你在野外迷路》来结束这堂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是碰上阴雨天,可千万别慌张,大树也会来帮忙: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可千万别慌张,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结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六、布置作业(第五部分机动,可排为作业)1.课外收集几则农谚,思考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大自然的语言(定稿)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2、了解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因素是如何决定物候现象的。3、品味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二、教学过程:1、设问导入出示图片,问:你想用什么诗句来概括这幅画面?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大自然语言?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幅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第二幅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天如此颇具神韵而又极富诗意的大自然,诗人自然不愿错过。白居易曾写过这么一首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了解这首诗的大意后,你产生了什么疑问?(为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竺可桢写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解开这个谜。2、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疑难字词或认为重点的字词,可以同桌间讨论解决。并找出文中提到的大自然语言。生读后,师:老师也找了些字词,同学们一起来看看。PPT展示字词读音,指名读,齐读。师:文中提到了哪些大自然语言?这些大自然语言就是指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3、问题探究师: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物候现象?生: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师: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点,试着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这一因素是如何决定大自然的语言的?并说说作者是通过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让你拥有这一知识的?(同桌互相交流后,指名讲前三点,其他人补充。)师追问:那现在,你能解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谜了吗?生: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师:那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种荔枝白居易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师:白居易在什么地方种荔枝?明确:在四川忠州(时任忠州太守)。师:现在四川有荔枝吗?生:没有。这又是这说明什么问题?你能根据文中学到的知识来说说吗?生:古今物候(气候)有差异。竺可桢的观点: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四川荔枝灭绝。——《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4、语言探究(1)四个因素能否换位?为什么?(“首先”一词说明纬度是最主要的,其他次之。)(引出逻辑顺序)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这样从主要到次要的介绍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这在说明顺序上属逻辑顺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