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教案精编.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滥竽充数》教案精编.docx

《滥竽充数》教案精编.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滥竽充数》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滥竽充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滥竽充数》教案1一、⑴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三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滥竽充数》,语文教案-《寓言二则·滥竽充数》。(师板书课题:寓言二则·滥竽充数)⑵师:什么叫寓言?(指名回答)师小结:寓言这种文学作品形式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它往往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⑶列举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指名回答)⑷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和课文。二、新授:⒈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①“排场”是什么意思?(指名答。本文指齐宣王所喜欢的那种奢侈铺张的'场面。“场”读轻声)②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指名答。齐宣王喜欢听竽,而且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③本段最后一句话“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⒉指名读课文的第二段。(要用夸张的语调读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那几句话)①他看到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指什么?(指名回答。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②“待遇”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齐宣王给南郭先生的报酬)③“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装出一种腔调,作出一种架势来蒙骗人或吓唬人)根据这两句话,你能在插图中找到南郭先生吗?这句话生动的描写出南郭先生装模做样、弄虚作假的丑态,最后一句话则说明了他很会作假,作假成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寓言二则·滥竽充数》》。④就是这样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人,居然能在吹竽队成功的混了下去,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是什么原因。(指名回答。客观: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主观:他很会作假。稍作引申:制度的缺陷,选拔制度,岗位制度等)⒊像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弄虚作假的人,难道真能永久的这样混下去吗?我们接着看课文的三、四两段。(指名读。“挨”读“āi”)①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什么转折?(指名回答。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了王位)②“脾气”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性情好恶)③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指名回答。齐湣王不喜欢齐奏,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⒌师生共同小结:没有真正才干而不会装会、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他的真面目终究会暴露的。师:希望我们大家都不要做南郭先生那样的人,而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三、作业:⒈课后熟读课文;⒉抄写生字词。(也可安排拓展内容)四、板书设计:寓言二则·滥竽充数有机可乘:齐宣王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欺骗成功《滥竽充数》教案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3、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出示六个成语(指名读)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鱼目混珠亡羊补牢2、这些词语既是成语故事又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这样的词语。(板书:滥竽充数)(范读——齐读)3、这些成语寓言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谁知道?(指名说)4、《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1)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结合上下文,读懂生词。(3)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3、交流汇报:(1)开火车读课文(相机点评)(2)文中你读懂了哪些词?(重点理解腮帮、俸禄等词语)(3)课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你能把它读成两部分吗?并说说理由。(指名说)(板书:齐宣王齐湣王)(4)谁能把两部分的意思分别说一下吗?(5)把两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三、品读故事感悟寓意1、过渡:同是南郭先生,为什么在齐宣王时,混得有滋有味;而到了齐湣王时,就只好逃走了?2、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3、讨论交流:(1)出示“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你读出了什么?(强调“总是”“许多人”“一齐”)△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指名读——评议——齐读)(2)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混”字读出了什么?(3)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想象一下,他会怎么装?(练习说话)出示:“别人---------------------------,他就—————————。”△尽管南郭先生装得像模像样,但内心还是不平静。此时他的心情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