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家庭教育.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家庭教育.doc

浅议家庭教育.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家庭教育摘要:本论文通过讲述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出家庭教育的方法,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创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做孩子的楷模;不能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要讲策略要讲方法。关键词:家庭环境、楷模、溺爱、教育方法我认识一个孩子,14岁了依然不会做任何家务,每天只知道玩、向父母要钱,少了不行父母不给还会发脾气,一天晚上要玩到十点十二点后才回家,有时甚至连家都不回几天见不到人影,早上又要睡到十一点以后父母左叫右叫才起床。而作业却经常做不起来导致老师不要教作业。一个8、9岁还在品学兼优的孩子,为什么短短几年会变成这个样子呢?通过对其父母和身边人的了解,我发现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父母从来不会叫孩子做任何家务2、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3、孩子犯错父母没有及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及时制止,比如孩子犯错父母要么是打要么轻描淡写地随便说几句4、父母一直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5、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坚持一定的原则6父母和孩子沟通较少。从上述看孩子变成今天这样跟父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的许多个第一次均是父母教会的。如果父母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力量推动孩子健康成长;反之,则容易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比如,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放纵、溺爱,导致孩子的自私、任性、粗暴、孤傲等异常心理,使得孩子好吃懒做生活能力低下;由于父母的严厉专横造成孩子的反抗、胆怯、孤僻等异常心理,使他们要么逃避,要么只会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另外家庭的不和、父母的离异、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等也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那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做好孩子的楷模。有一个故事说:一个父亲和他的儿子用筐抬着他的母亲,准备把他的母亲从悬崖边上推下去,就在父亲准备推那一刹那,儿子急忙制止了父亲说:“慢着,把筐留下”,父亲不解地问:“留筐做什么?”儿子说:“留着筐以后抬你”。这个故事真的是耐人寻味又具有讽刺教育性。家长的言行时刻都是孩子模仿的目标,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是从家长那儿获得的。斯特纳夫人说过:“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影响到结果。”家庭教育专家朱棣云女士也一再表示:“家庭教育没有惊天动地的案例,只能从细微小事入手。”因此做为家长,首先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做孩子的楷模,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勇敢,不当着孩子吸烟、酗酒、骂人、打人、吵架、赌博等,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所谓“近赤者赤,近黑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接受父母好的教育,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为家长一定要谨记:“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容易养成自卑懦弱性格;相反孩子便学会自信,变得乐观开朗;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之中,他便学会好斗,仇视社会;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胆小怕事;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接纳他人爱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之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孩子就是一块纯洁的白布,至于你想让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你把他放进什么样的染缸里。二、不要溺爱孩子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尤其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对他们均是宠爱有加,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从不拒绝,于是孩子的索取欲望也一天天的膨胀起来,从以前一天一元到现在的一天10元、20元,从以前的普通衣服到现在的名牌服装。而家长们呢?虽然力不从心,但为了让孩子高兴不生气,也只好省吃俭用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心愿。而孩子从不说一个谢字,以为这一切均是应该的均是正常的。于是就出现了父亲卖血给儿子读大学,而儿子却拿着父亲的卖血钱买名牌泡舞厅等的悲剧。更可悲的是这一悲剧绝不是个别现象,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比如一个学生为了炫耀自己,竟当着众多学生的面把父母辛辛苦苦赚来到100元钱烧了,而那100钱也是他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偷来的。还有:一位父亲对他儿子说:“孩子呀,不要在玩了,你要知道我现在给你找到这所学校一个学期要一万多的呀!”儿子蛮不高兴的说:“哼,多大的一万,我没见过”。每当此时,家长们均会痛心疾首的说:“他小时候是多么多么的聪明,多么多么的听话,而且我们对他又是那么的好,没让他吃过一丁点苦受过一点罪,他要什么就给什么,为了他我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为什么他还会变成这样呢?……”是呀?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家长太溺爱孩子,没让他们吃过苦受过罪,对于他们的要求一味的满足、满足再满足。在我们班有一个11岁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