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oc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0年3月(上)98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张世萍牟映雪(重庆市儿童发展与教师教育中心重庆400047)摘要王守仁把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其“致良知”的哲学观点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与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并针对当时儿童教育中的弊病,提出了“自然教育论”,这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对今天的儿童教育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关键词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叶著名的教育家。他热衷于教育事业,从34岁起开始从事讲学活动,直至去世。王守仁深谙传统儒学在几千年的封建体制中沿袭下来的诸多教育弊病,以“反传统”的姿态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他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结合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以自然教育为核心的儿童教育观。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儿童教育仍有很多的借鉴价值。1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自然教育思想以“致良知”学说为基础。在哲学上,王守仁以“心即理”作为他哲学的出发点,提出了“良知”本体说。他晚年曾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因为“良知”是一切人所固有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类本体,良知是顺应自然的最和谐的纯善。“良知”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但普通人的“良知”由于受物欲的引诱常被昏蔽,所以“致良知”就是要通过“诚意正心”,清除蒙蔽人心的私欲,唤醒人们头脑中原始固有的天赋观念,促使其自然发展。王守仁通过“致良知”而“明其心”从而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的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教化,从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这一目的与当今社会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目相悖,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王守仁为实现他的教育目的而采用的许多教育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对于深化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受当时文化教育环境的影响,儿童教育存在种种弊端。他认为“若近世之训蒙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①指出当时儿童教育的老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书习字,但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想使儿童聪明,却不知道用德善来培养。对待儿童使用鞭打体罚,就像对待囚犯一样。长此以往,儿童便“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常常借故逃学,“以遂其嬉游”,“以肆其顽鄙”,因而“偷薄庸劣,日趋下流”。王守仁不仅对当时这种教育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且还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集中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提出了儿童教育新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论。2.1顺性自然,鼓舞儿童志趣王守仁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促使其自然发展。这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倾向道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主旨,包含了正确的儿童心理学的观点。因为一般来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②儿童的性情活泼好动,爱好嬉游,而厌恶拘束。如果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其性情,就像草木开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反之,则“推挠之则衰萎”,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儿童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顺应其性情,因势利导,使他们“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这样儿童自然就能长进,激发他们的学习志趣,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就好比“时雨春风”滋润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发,生气盎然,而不是强制就范,扼杀儿童个性。儿童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主动、积极、自觉地接受教育,从而促进学习的长进,使其生机盎然,情趣舒畅,由此达到教育的目的。2.2循序渐进,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王守仁认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③儿童个体生理发育、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性决定了儿童教育的过程性和阶段性,对儿童进行教育应根据每一阶段不同的特点来安排和组织教学。一个人从婴儿发展到成人的自然顺序,有一定的阶段性,“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④儿童教育首先要明白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其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的特点,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即能够以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性格特点为教育基础,循序渐进,即如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