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分布演变.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分布演变.ppt

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分布演变.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所以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的疏密,与历史地理中人类活动分布密度和文明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从我国当前正在开展的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规定来看,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涉及甚少。所以作为一名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更有必要关注文物保护的发展与变迁。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空间分布特征史前至先秦时期的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汉平原,以关中平原、中原地区、黄河下游黄淮海平原最密集。范围比之后的历史时期还很小。史前时期文保单位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沿北纬35度左右,济南—郑州—西安—兰州—西宁一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史前至先秦时期华夏文明繁荣的主要区域在黄河中下游、陕西中部以及甘肃东南部。从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文保单位的分布变分散了,较之前的史前及先秦时期范围扩大。不仅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且向西北、东南、西南各地区大大扩展,以河西走廊至天山北部一线、沈阳周边的东北地区、四川盆地、长三角地区及长江流域范围变大、珠三角地区等分布较为密集,这种现象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秦汉、隋唐这样大一统王朝的疆域的扩大。秦汉时期遗址最丰富地区:渭河—黄河下游两岸和太行山东麓一线比较之前秦汉及隋唐时期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文保单位的分布整体向我国东部移动,在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口变得密集,这也和朝代更替、都城迁移等很多经济政治因素有关。近代以来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对应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等大城市分布特别密集。分布区域在历史时期中的扩散趋势,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活动范围的空间拓展,以及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不同类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辽西地区、陕西南部、山东地区分布很密集黄河中下游、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分布最为密集山西省、北京地区、长江中下游、福建东南部最为丰富与佛教、道教的传播路线分布范围紧密相关,主要集中在山西南部、四川东南部。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近现代大城市及周边地区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在自然地理中的分布特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阶梯状逐级下降。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高一级地形阶梯,海拔平均4000m—5000m。青藏高原外缘以北,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构成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第二级地形阶梯边缘的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第三级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海拔多在200m以下。第三级阶梯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其中近现代史迹最多,石窟寺及石刻较少。第二级阶梯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约占遗产总数的40%。其中石窟寺及石刻最多,近现代史迹较少。第一级阶梯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少,同时各类型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较少。东部季风区是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分布区域,遗产数量占比例最大。其中,华中、华南、华北的温带季风区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分布区域,各种类型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众多。反映了自古以来我国人类活动多在华中、华南、华北等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地区开展的规律。本文的基础数据主要取自国家文物局网2008年公布的国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因数据精度原因,国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批数据并没有空间坐标、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等重要空间信息。因此,研究以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的聚集密度为主要论证对象。并且必须指出,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的疏密,与历史上人类活动分布密度和文明程度有关,也与当前的考古发掘和相关部门的认定情况有关。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