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考点总结.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7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法制史考点总结.doc

中国法制史考点总结.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中国法制史考点总结★法制史上的第一次:1、中国历史最早的有期徒刑:西周“圜土之制”。2、中国劳役制度的开端:西周“嘉石之制”。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春秋时期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战国时期魏国《法经》。5、御史大夫的发端:秦朝6、中国立法史上第一次将刑名和法例律合为一篇称为名例律:《北齐律》。7、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式”这种法律形式:西魏的大统式。8、首次将“八议制度”列入法典:魏明帝《魏律》。9、最早设立大理寺:北齐时期。10、第一次规定“准五服以制罪”:《晋律》。11、开始将死刑权收归中央,形成死刑复奏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明帝时期)。12、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行政法典:唐玄宗时期《唐六典》。13、中国古代最完备、对后世封建法典影响最大:《唐律疏议》。14、世界上最早的法医类著作:宋《洗冤集录》。15、中国第一部雕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宋太祖《宋刑统》。16、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综合性封建成文法典:《大清律例》。217、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末《钦定宪法大纲》。18、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大清新刑律》。19、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民法典草案:《大清民律草案》。20、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带有民主共和性质的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1、夏代:天讨、天罚2、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3、秦朝:法治、重刑4、汉朝:汉初—与民休息、宽省刑罚;汉武帝之后—礼法并用,德主刑辅5、唐朝:德本刑用;立法要求宽简、稳定、划一的思想;严格守法与执法的思想6、宋朝:强化中央集权与严厉打击“盗贼”7、明朝:重典治世、重典治吏、重典治民;礼法并用8、清朝:详译明律,参以国制★刑罚适用原则的演变1、西周:(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2)区分故意(非眚)与过失(眚)、惯犯(惟终)与偶犯(非终)。(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4)宽严适中2、秦朝:(1)确定刑事责任能力,以身高来判断行为人是否成年及是否应处以刑罚处罚,男6尺5寸,女6尺2寸。(2)以有无犯罪意识作为构成犯罪的要素。(3)按照犯罪客观后果量刑。(4)3共同犯罪加重处罚。(5)累犯加重处罚。(6)诬告反坐、教唆犯加重及连坐等制度。3、汉朝:(1)上请原则(2)恤刑原则(3)亲亲得相首匿原则4、唐朝:(1)区分公、私罪的原则——公罪从轻,私罪从重。(2)共同犯罪处罚原则——区分首犯、从犯,首重从轻。(3)合并论罪原则(4)自首原则(5)老幼废疾减刑原则(6)累犯加重原则(7)类推原则(8)化外人处罚原则。5、明朝:(1)刑罚从重从新(2)化外人有犯原则的变化,从重不分属人属地(3)重其所重、轻其所请★主要刑罚的变化1、夏代:奴隶制五刑——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2、西周:圜土之制、嘉石之制、赎刑、流刑3、秦朝:六大类30余种。(1)死刑——绞刑、枭首、腰斩、磔、车裂、戮、弃市、族刑、具五刑;(2)身体刑——黥刑、劓刑、斩左趾、宫刑、髡刑、耐刑、笞刑;(3)徒刑——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候;(4)流刑——迁、谪、逐;(5)财产刑——赀刑、赎刑;(6)身份刑——夺爵、废、收、籍门4、汉朝:死刑——枭首、腰斩、弃市,徒刑,笞刑,徙边,禁锢,赎刑5、三国两晋南北朝:(1)规定绞、斩等死刑制度(2)规定流刑(3)规定鞭刑与杖刑(4)废除宫刑6、隋朝:五刑法定化——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7、宋朝:折杖法、刺配刑、凌迟刑48、明朝:死刑将凌迟刑作为法定刑、恢复肉刑、充军刑、枷号9、清朝:(1)扩大凌迟刑的适用范围(2)将斩绞刑分为立决和监侯(3)设立发遣刑(4)将充军刑独立为正式刑种并分为五种(5)设迁徙刑(6)枷号制度10、清末:确立了新的刑罚制度,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主刑包括:死刑、无期、有期、拘留、罚金;从刑包括:剥夺公权、没收。★主要罪名的变化1、西周:不孝不友、犯王命、放弑其君、杀越人于货、群饮、违背誓盟、失农时2、汉朝:◇侵犯皇帝人身权利与尊严→矫制罪◇危害专制中央集权→(1)左官罪:汉武帝时期规定不准诸侯私选官吏(2)阿党附益罪(3)出界罪(4)酎金罪:诸侯王在参与祭祠宗庙时必须贡献上等酒和黄金。◇镇压敌对阶级反抗→(1)首匿与通行饮食罪:首谋藏匿造反农民,处弃市斩刑。(2)篡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