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有了新的学习内容,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学计划,就是在准备做教学计划吧。怎样写教学计划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1诗歌鉴赏的内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达成目标:1.掌握几种常见的表达技巧: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2.明确组织答案的基本思路。3.掌握做古诗阅读题的切入点。课堂演练: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谈谈你对这首诗最突出艺术特色的理解。(1)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2)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3)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小结:组织答案的一般要素(1)表现手法(2)具体分析(3)表达效果即时训练1春行即兴唐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谈谈你对“花自落”“鸟空啼”的理解。参考答案:“花自落”强调了“无人”,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无人来欣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倒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著以“鸟空啼”却成了以乐景写哀情、以闹衬静,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凉。例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参考答案:(1)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通过对石灰的吟咏,(3)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崇高品格,体现了诗人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志趣情操。小结:托物言志形象诗人感情即时训练2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1.西陆:指秋天。2.南冠:指囚徒。3.玄鬓:指蝉。选准一个角赏析本诗在艺术技巧上的突出特色。参考答案:(1)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通过蝉“露重”“风多”等恶劣生活环境的描写,(3)表现自己生活环境恶劣,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受压制的思想感情。例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问题:试从本诗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参考答案:(1)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2)“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3)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小结:虚实相生是指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去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去写它的'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诗歌创作中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即“虚实相生”。即时训练3踏莎行欧阳修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谈谈你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理解。参考答案:(1)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描写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思妻。(3)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的淋漓尽致。小结:1、采用了什么手法?2、对手法作具体解释。3、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或起到了什么作用。课堂总结: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的格式:(1)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2)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3)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鉴赏时需要注意的几点:1、照顾全面,从整首诗来考虑,树立小文章观、分点答题的意识。2、运用一些诗歌术语。3、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作用。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2一.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复习内容:诗歌鉴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要从字词句篇入手。所谓的字,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意思有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还有,诗歌语言因为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梅花等。诗歌的句不但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任何一篇诗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