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广东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有两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形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人、物、景等,也叫意象。形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人、物、景等,也叫意象。诗歌形象鉴赏题的提问方式: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2.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3.诗中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形象鉴赏题答题步骤与要点:阅读古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题墨葡萄图(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意境诗歌意境鉴赏题的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2.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4.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诗歌意境鉴赏题答题步骤与要点: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3.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形成答案。鉴赏诗歌意境课堂练习:(一)语言的风格华丽:主要指语言丰富而有文采。相关术语:华美绚丽、绚丽飘逸、绚丽奇诡。豪迈: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阔远,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相关术语:豪迈雄奇、雄浑豪放。此外还有:沉郁顿挫、朦胧隐晦、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二)语言的锤炼3、要关注动词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都说曲里“剩”用得好用得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要关注形容词5.要关注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7、要关注活用的词(三)诗歌的“诗眼”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语言鉴赏题的提问方式:某字在此诗中用得很好,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1)指出是哪个字用得好。(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何种手法。(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首诗三四两句的“护”、“送”两个字,向来为人称道。他们究竟好在哪里?请谈谈你的看法。1.抒情技巧(方式)1.抒情技巧1.抒情技巧1.抒情技巧1.抒情技巧(7)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短歌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1.抒情技巧2描写技巧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2、描写技巧之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2、描写技巧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描写技巧(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yú,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