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創辦人蘭大衛醫生(Dr.DavidLandsborough)1870年8月2日出生於英國蘇格蘭。大學時代讀的是文學系,在獲得文學碩士之後,因為立志獻身成為醫療傳教士,才又進入愛丁堡大學醫科就讀。1895年6月醫學院畢業,受上帝與教會殷切的感召從英國前來台灣,展開了四十年的醫療傳道工作。蘭醫師初抵台時,在台南新樓醫院行醫及學台語,當時台灣北部有馬偕,南部有馬雅各、安彼得,於是他決定選擇中部從事傳道和醫療工作。蘭醫生全心投入關心台灣人身體健康和心靈安適的工作,十七年後巧遇來台從事教育工作的連瑪玉女士(MissMarjorieLearner),兩人結為恩愛夫妻。原本擔任台灣第一位風琴老師並推行婦女工作和兒童教育的「連姑娘」,婚後成了「蘭醫生娘」。眼見丈夫忙碌的醫療工作,在深受感動之餘,毅然投入毫無經驗的護理照顧。「蘭醫生娘」不但承擔了醫院的護理工作,也時刻關心著醫院附近的兒童。她熱愛台灣囝仔宛如己出,並且教導住院的孩子和醫院附近的兒童們唱歌、識字和樂理。蘭醫生夫婦同心協力服事眾多苦難的台灣同胞,不但竭盡所能醫治病患,每當病人送來雞、鴨、魚、蛋……等土產作為謝禮時,「蘭醫生娘」並沒拿來自己享用,大部分都把它轉送其他較貧困的病人和家屬,供他們調養身體。蘭大衛醫師的醫術逐漸享譽台灣中部地區,且因夫婦二人逾半世紀的奉獻,甚至還與彰化市南瑤宮的媽祖齊名,而有「西門媽祖婆、南門蘭醫師」的美譽。蘭醫生夫婦一生有數不盡的義舉和感人事跡,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切膚之愛」。此故事發生於1928年,一位彰化縣伸港鄉的貧農子弟周金耀,在他十三歲那年不小心被石頭絆倒於前庭,跌傷右膝蓋關節處,傷勢原本不嚴重,後來傷口被細菌感染,其養父周益就以土方為他治療,導致傷口更加惡化,於是開始求神問佛,以符法治病,結果非但沒有奏效,反而變本加厲,發炎、中毒、嚴重惡化。周金耀因為敷藥不當使得傷口糜爛,無法癒合而危及生命,後來接受彰化醫館(即今之彰化基督教醫院)蘭醫生的治療,但傷口已糜爛至大腿長達30公分,很難再長出新皮膚,甚至會併發成骨膜骨髓炎,難逃截肢之命運。蘭夫人知悉病童之病況,若不及時施行手術恐有生命之慮。遂與其夫商榷用何方法可治周童之疾。蘭醫生回答,「醫典上記載有一種植皮手術,但這種手術必須割切其他部位的皮膚,然後補到患部,使其再生新皮膚。」當時植皮手術還只是一項未經臨床證實的理論,蘭大衛為了救治周金耀,毅然決然要切取妻子連瑪玉右大腿上的四塊皮膚,移植到周金耀的膝蓋傷口上。這項堪稱台灣首次的皮膚移植手術,雖因排斥作用而失敗,卻讓蘭醫師獲得「靈感」,第二、三次手術時,改切取周金耀自己大腿少量的皮膚,移於膝蓋的傷口表面上,歷經一年之後,傷口終於痊癒。後來蘭醫師還栽培周金耀唸書求學,之後返回醫院擔任牧師,並曾獲選為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的議長。這是個撼動人心的愛的故事!仁慈的蘭醫生親自動手術割下自己妻子的腿皮,救助一名垂危病重的異國兒童。他們夫婦倆力行「上帝愛人」的準則,所樹立包括「切膚之愛」在內的諸多典範,開?了台灣醫療史的新頁,堪稱聖經所言「鹽與光」的實踐者,鹽讓食物不會腐敗,光則照亮了黑暗。1936年蘭大衛結束在台四十年行醫生涯而返英養老,1957年蘭大衛醫生葬於英國蘇格蘭克爾馬諾克鎮的家庭墓園當中,一生辛勞在此卸下,他的愛將永誌不渝。蘭大衛的兒子蘭大弼(Dr.DavidLandsboroughIV)於1914年出生於台灣彰化,妹妹蘭仁愛也於1919年出生。1925年春天蘭大弼到中國山東煙台的傳教士子弟學校就讀。1932年至倫敦大學醫學院就讀,並於1939年取得倫敦大學醫學博士。1940年五月教會因蘭大弼熟諳台語,派遣他前往中國福建省晉江縣泉州城惠世醫院服務,當時正值中日戰爭,物資缺乏、財務窘困,醫院新建築經費不足,他甚至親自到菲律賓向馬尼拉華僑募捐。在艱苦中努力經營至大陸淪陷。1946年返回英國進修內科一年半,次年與出身倫敦大學皇家醫學院的高仁愛醫師結婚,同返泉州,投入惠世醫院服務,於1951年離開中國。1952年蘭氏夫婦來到台灣,加入老蘭醫師的彰基服務陣容。1955年被推舉為院長,直到民國1980年退休返英為止。蘭院長有一個特別的習慣,只要上街看到路倒病人,一定帶他們回院,有病則為他們治療,或者請護士為他們淨身。一次,高仁愛醫師帶了一位女流浪者回家,不但為她洗澡;還把自己珍藏的衣服都拿了出來,為她換上,她在一旁看了,有說不出的感動。他和高醫師平日只要有病患亟需輸血,無法找到血源,或無力負擔血漿費,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在檢驗科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