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3、理解作者的情感4、文言积累教学设计:一、导入: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二、朗读,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三、背诵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3,背诵四、品味出示课件问题: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教师总结: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五、拓展延伸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2教学目标:1、读通文意。2、领悟心境。3、赏析美景。教学重难点: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教学步骤: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二、简介作者。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三、读熟课文。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四、读懂课文。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五、读课文,欣赏月景。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8、开展背诵竞赛。七、拓展延伸。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3教材分析: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