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ppt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1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记承天寺夜游.ppt

记承天寺夜游.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记承天寺夜游》二、相关链接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2、“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本文作于被贬之时。初读课文感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课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精读课文研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2、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探究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2.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3.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何夜无月?……两人者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写日记,描绘美景,抒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