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学生心理健康浅析摘要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心里健康有多重要?现状又怎样?针对问题,我们该怎么做?关键词:实际原因重要性做法2012年5月25日,是第13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北京在5月25日-5月27日为大学生开通“系一条绿丝带”精神健康就诊绿色通道,并邀请国内知名精神疾病专家开展大学生新健康讲座,为大学生朋友带来一次心理瑜伽的洗礼。作为一名大一新生,高兴之余不经想到:为什么要设它呢?实际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主观方面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二是失望与失宠感。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整日除了学习之外,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一,大学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客观原因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从小学到中学,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感到压力大。受上述两大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易出现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异性交往困惑等心理障碍。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这足可见心里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健全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心理不健康,又怎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生活,工作,学习呢?那么,为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大学生自己该怎么做呢?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通过正面教育提高想素质,克服个性心态的负面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第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并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第四,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比如说大声地喊或是运动排解法。第五,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同时,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因此,社会也需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