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经验分享.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国考经验分享.ppt

国考经验分享.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歷年參與之考試本次考試成績(普通考試教育行政)本次考試成績(高考三級教育行政)分享大綱一、考試概要地方特等考試:分三等(等同高考)、四等(等同普考)與五等(等同初等考),三者擇其一報考,分北中南東區舉辦。初等考試:含共同科目與專業科目,共4科。①共同科目:含公民與英文、國文。②專業科目:含教育法規大意、教育學大意,均選擇題。教師甄試:(1)教育綜合科目(一般)或特殊教育專業科目(特教)(2)國文(3)數學(視各縣市而定)(4)英文(視各縣市而定)(5)地方文史(南部縣市或離島為主)(6)試教、口試。研究所考試:國文、英文、教育相關科目(視學校而定)三、考試題型~高普考試(2)簡答題(10~20分):相當於小型申論題,需有完整結構,即前言、正文與結語,大約20行左右。①前言:背景、源流、提出者、現況。②正文:意義、內涵、性質、概念比較。③結語:優缺點、改進之道、影響、建議與期許。*此為教師檢定考試的主要題型,不可忽視,普考也較易出現。(3)申論題(20~30分):為高普考最常見題型,需條理分明,有憑有據。內容大概35~45行,分前言、正文與結語,依題目性質不同,可分為下述幾類:題型(4)作文(60分):占作文紙5頁之份量,文分四段,分起承轉合書寫,詳見附錄,可按照格子書寫。(5)公文(20分):需寫滿2頁,形式包含令、呈、咨、簽、函、書函、開會通知單、公務電話紀錄…等,以函的出現機率最高,幾占98%,把握「眼中有格子,心中無格子」的原則。(6)選擇題:每題均為2分,共同科目之外,僅行政法有此題型。三、準備歷程準備方式:(1)理解重於記憶:融會貫通。(2)材料濃縮精簡:條理化、圖表化。(3)不斷反覆練習:每次均從第一章開始,直到新唸的內容,每個章節至少唸10~20次,課本、筆記、和其他資料交替看,以免厭煩。(4)勤練歷屆試題:包含教甄與高普考試題。(5)蒐集研究所試題:掌握命題委員出題方向與考題趨勢。(6)閱讀期刊資料。(7)組織讀書會。(8)群組方式閱讀:①比較教育、教育行政學。②行政法、憲法、法學緒論。③心理學(含教育心理學)、教育測驗與統計。④教育哲學。⑤英文。⑥國文(與教甄國文一起)。⑦數學。⑧課程與教學、九年一貫、教育社會學、教育研究法(教甄)。⑨特殊教育(教甄)。四、各科準備方式與書單~高普考試(比較教育)四、各科準備方式與書單~高普考試(教育行政學)書本、大綱表為主,並隨時參照行政科法典與大法官解釋文。分基本論、組織法、作用法與救濟法四部分,從最後兩部分先唸為佳,因其較為具體。題型可分為幾類:基本題,引依據(法條、釋字文),下結論(有關聯→總結;無關聯→小結);比較題、名詞解釋:不下結論;實例題:套題。作答時可援引相關憲法精神與原理原則。留心報紙、新聞與社會時事案例,或法官判決,可能成為考題(實例題)。書單:(1)賴農惟(2006)。行政法。志光。(2)吳庚(2005)。行政法理論與實用。三民。(3)林錫堯(2006)。行政法要義。元照。(4)大法官解釋文網站、立法院全球資訊網、全國法規資料庫。高考內容為教育心理學,著重五大學派之發展心理、學習心理、人格動機與教學方法,可配合課程與教學相關書籍。普考為心理學概要,加入感覺、知覺、意識、變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生理心理學亦為重點。記憶、語言、測驗、情緒、態度、歸因與班級經營亦屬考試範疇。諮商與輔導近來試題有增加趨勢。以普考的心理學內容準備較佳。測驗部份可參酌教育測驗與統計內容。書單:(1)程薇(2006)。心理學。志光。(2)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東華。(3)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4)游恆山、李素卿(1999)。心理學。五南。(5)林清山譯(1999)。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遠流。(6)洪蘭。心理學。重質不重量,重視深度,尤其是學派之精義。內容包含形上學(宇宙論、本體論、人性論)、知識論、價值論(道德論、美學)、邏輯學與新興議題(後現代、批判理論…)。題目出現「教育的影響」,包含教育的啟示與貢獻。題目出現「教育的歷程」,包含教育目的、課程與教學法。道德論要加入訓導方法。背誦教育哲學名人語彙。以最新議題或是比較題出現機率最高。可先從教育史著手,建立初步概念。書單:(1)歐文(2007)。教育哲學精論。志光。(2)伍振鷟等(1999)。教育哲學。五南。(3)林玉體(1997)。西洋教育史。五南。(4)邱兆偉主編(2000)。教育哲學。師大書苑。(5)林逢祺(2003a)。教育歸準論。五南。(6)黃藿、但昭偉(2002)。教育哲學。空大。(7)葉學志(2004)。教育哲學。三民。(8)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