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30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年6月第18卷第3期总第101期—临终关怀本土化发展初探苏一芳(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本文从梳理临终关怀在我国本土化发展的情况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十摘要〕几年来的发展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临终关怀;本土化;问题;观念;经验〔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8565(2005)03-0030-02R48〔A〔1001TheStudyonLocallyDevelopmentsofHospiceSuYifang(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Abstract:Inthispaper,theauthorfirstlyintroducesthedevelopmentsof“hospice”ourcountry,andthenanalyz2inestheproblemsthatitstillfaces.Afterthat,theauthoralsosummarizesthepracticalexperiencesandtheoreticaloutcomesthatwehaveobtainedinthepastmorethantenyears,andlastly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nthisfoundation.Keywords:Hospice;Localization;Problem;Concept;Experience上个世纪60年代,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的临终关怀事业兴起于西方社会。临终关怀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和发展,是人们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而自然提出的需求,反映了人们对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视,也是现代医疗服务逐步走向人性化的标志之一。与此不同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夜牧僦展鼗?,则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的需要。当前,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2%,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3亿左右,占到总人1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而根据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因此,一对夫妇赡养4个老人正日益成为普遍现象,这在城镇更为突出。紧张的工作、狭小的住房,将使子女无法长期在病床前侍候老人,直至送终。因此,为老人提供一个善终之地,不仅是古老文明的要求,更是生活现实的需要。1临终关怀本土化发展的情况及其面临的问题1988年,我国第一个研究死亡的机构———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之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和临终关怀基金也相继成立。同年上海首创了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1992年,北京市招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十多年来,临终关怀医院在许多城市纷纷涌现,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不断发展,目前已有临终关怀机构100多家。然而尽管如此,临终关怀在我国的推广还是遇到了诸多难题。首先,临终关怀在我国还处于培育阶段,数量不多,主要是以国有养老机构为主。近年来一些民营机构投资兴办了不少临终关怀机构,但在建设过程中受观念、体制、政策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遇到了不少问题。其次,由于临终关怀机构对于环境、人员、服务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不少医疗机构提供的临终关怀离真正理想的临终关怀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使不少临终关怀机构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种种制约因素中,观念因素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临终关怀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完全理解和认可。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记者进行的街头随机采访中,许多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临终关怀,认为越是到最后的时间,就越该好好把握生命。但是当问及是否会送家人去接受临终关怀时,回答“会”的人却寥寥无几。受访者表示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拼命延长家人的生命,或者要让老人“走”在家中,这样良心上才能过得2去。影响人们理解和接受临终关怀的传统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忌谈死亡从生命的本质看,当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形成时,死亡过程便同时展开。这种生理意义上的死亡实存在人的生命旅程中,却有相当一段时期没有演变为观念意义上的死亡问题,这在现代社会享乐主义文化盛行时更是如此。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年轻、、、活力健康享乐的时代,而年老、、疾病死亡或被人们有意识地抹除掉,或无意间地被忽视掉。然而,人们在观念上是否存在着死亡问题并不是决定性的,实际的情形是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逼近。没有思想准备,当面对这些与社会崇尚的价值相反的状态时必会惊慌失措;而不愿接受老、、,也病死必将承受更大更强烈的人生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在我国,有许多绝症病人,或不敢坦然面对病情,不相信自己终将不治,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