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前言「國家建設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政府部門一直都有「苦不能苦孩子、窮不能窮教育」,即使「省吃儉用、舉債度日」也要把教育辦好的共識與決心。我國教育普及久為世人所稱頌,然於民國57年起全面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以來,迄今已近40年,當年世界上僅有少數國家實施超過9年以上的國民教育,如今已有46個國家辦理10年以上的國民教育,相較之下,我們已落入國民教育年限的後段班。此外,我國國民教育仍存在著學生升學壓力沉重的問題;高中職教育更是呈現學費負擔不一、城鄉差距、資源參差不齊等現象。為了提升國民教育水準,紓緩學生升學壓力、縮短城鄉/貧富差距,增強國家競爭力,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乃是國民殷切期盼的教育大工程。一、延遲只會擴大差距我國於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當時全世界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的國家不多;但是39年來,世界各工業先進及發展中國家,陸續延長其國民教育年限,迄今已有46個國家實施超過10年以上的國民教育,與之相比,我國的九年國民教育已屬教育年限的後段班,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事不宜遲,應即迎頭趕上。今日不做,明天我們會更落後。二、按部就班、逐步規劃早在民國72年起我國即有延長國民教育之議,並小規模試辦「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班」,經過20年的討論、試辦、評估,終於在92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發展會議」上達成「階段性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的結論與共識。教育部著手進行規劃,行政院且在95年7月召開的「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將本項議題納入,並達成積極推動之共識,且將其中補助弱勢家庭就讀私立高中職學生學費計畫納入95年9月20日行政院核定之「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中,作為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重要前置措施,並積極規劃相關配套措施。三、2007年啟動、2009年全面實施政策方向既定,配套規劃亦已完成,行政院遂宣布自2007年8月起開始加額補助經濟弱勢家庭就讀私立高中職高一學生之學費,並逐年擴大至高二及高三,2009年全面實施。四、是權利而非義務依教育基本法第11條「國民基本教育應視社會發展需要延長其年限;其實施另以法律定之。」目前教育部已著手修正「高級中學法」與「職業學校法」整合為「高級中等學校法」,作為推動延長國民基本教育的法律依據。據此,目前推動的延長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職)指的是非強迫入學(非義務),但是普及入學、低學費(國民權利)的教育。五、減輕家長學費負擔目前高中職學費,公立約每年10,800元,私立則高達44,000元以上,公私立差距超過4倍。其中就讀私立高中職的學生占全體高中職學生的47.6%,且有較高比率來自經濟弱勢家庭,因此,為減輕弱勢家庭的學費負擔,必須先實施加額補助經濟弱勢就讀私立高中職(含五專前三年)學生學費的方案,預計受惠學生數達40萬人。※特殊生:指身障學生或身障人士之子女、軍公教遺族及傷殘榮軍之子女、原住民、特殊境遇婦女之子女等。※家戶年所得60萬元以下就讀私立五專前三年之學生,其學費補助比照私立高中職辦理。六、合理規劃高中職學區要達成高中職學生普及入學、就近就讀、適性發展以及減輕學生升學壓力,合理規劃學區事屬必要。學區規劃將依下列4項原則進行:•學校類型多元(公立、私立、高中、高職)。•資源均衡(每一學區學校數分布)。•生活機能。•通學車程適度。然學區規劃事涉複雜,且關係到眾多學生受教權利,必先詳加規劃且召開各區公聽會,聽取各界意見後,再做決定。同時,亦將視需要於教育資源不足地區增設完全中學、分校或分班,鼓勵學生就近入學學區高中職。七、入學方式三年內不變為配合學區規劃、高中職優質化進程,以及穩定現已就讀國中之學生心情,故於2009年以前,施行多年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及相關入學方式暫不改變。為能紓緩學生升學壓力、減輕學生通學奔波及住宿負擔,未來將逐步提高申請入學比例,降低基測成績所占比重,逐步使基測成績僅供作為入學門檻之用,最終達到免試入學學區高中職的目標。八、高中職優質化、人人讀好學校預定3年內投入163億元,讓高中職大幅優質化,期能在2009年達到八成公立高中職優質化,及提升私立高中職教學品質的目標;同時,設計質差高中職的退場機制,期使高中職普遍優質化,以實現「校校有特色,個個有本領,人人有發展,行行出狀元」的全人教育理想。九、3年400億、投資辦教育政府雖然財政困難,但決心在3年內投入400億的經費,其中繼續型經費246億、新增型經費154億,以利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爾後並將持續編列充足預算,使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順利推動。十、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政策目標(一)提升國民素質,增進國家競爭力。(二)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三)縮小教育落差,均衡城鄉發展。(四)紓緩升學壓力,引導學生適性發展。十一、砌磚奠基,配套到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