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世界史》授课教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24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二十世纪世界史》授课教案.doc

《二十世纪世界史》授课教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十世纪世界史》授课教案二十世纪世界史(上)导言在导言课里,我们将探讨两个问题。一、20世纪世界史的主要特点这门课程在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些变化。在西方国家,一般都包括在modernhistory里,但是,因为modernhistory的事件跨度很大,现当代的内容大都包含在latemodernhistory里。苏联史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不太强调把1917年以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阶段,而是把它归入近代史的范围,认为世界现代史即世界近代史的第三阶段。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开始把1917年以后的历史单独列出,而且强调世界现代史代表着一种社会形态,即:古代史同奴隶制社会形态相联系,中世纪史同封建制社会形态相联系,近代史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联系,现代史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相联系。在我国,20世纪世界史的体系确定,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种社会体系的对立和斗争作为体系的中心内容,其基本出发点是,资本主义已经面临灭亡,社会主义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制度,因而社会主义必然很快取代资本主义,其典型语言是:“从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始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种提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5种社会形态学说,立足点看来相当稳固,而且到目前为止,如果不放眼社会现实,是诸种说法中最能够自圆其说的,因而持续的时间很长。一直到目前为止,有些文章和教材的提法中还留有某些痕迹。但是再仔细观察,在这一大框架之下,不同的阶段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建国到1957年,强调资本主义总危机的2个阶段,这无疑同斯大林的论述有关。斯大林的总危机理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的三大基本矛盾激化,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资本主义进入了总危机阶段,其特征,1·世界分裂成两个对立的体系;2·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瓦解。由于这2点,资本主义三大基本矛盾又进一步激化,政治危机同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资本主义体系因此而日益削弱,各国相继脱离这个体系,最终资本主义逐渐死亡,世界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57年以后,又强调两大体系力量的消长,这是同《莫斯科宣言》有关的。宣言里曾经说:“在我们的时代,世界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竞赛的进程和结果”。1960年以后,又否定了前面2种说法,根据当年发表的《莫斯科声明》的提法:“在现时代,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向和主要特点的,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力量”,强调应该关注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情况。当时的原话是:“为了充分正确地指示出历史的发展规律,必须根据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法,考察具体的历史发展进程,找出哪一个阶级成为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决定着时代发展的方向。”根据这样的精神,我们可以在《莫斯科声明》找到这句话:“在现时代,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向和主要特点的,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力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时强调历史是一门科学,所以当时对主要内容的确定是一以贯之的,即从主要内容,到大阶段、小阶段,都完全统一。在文革时期,曾经出现一种变通的提法,这种提法为过渡到第二大阶段打开了大门。当时由于中苏交恶,我们认为苏联已经变成了社会帝国主义,因此无法沿用以前的提法,于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在二战以后说过的一段话: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从此,世界现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在坚持两大体系斗争的大前提下,强调了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2种力量的划分。有意思的是,《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是1990年出版的,其指导思想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然而它在导言中还是顽强地坚持上述观点:“十月革命使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复存在,人类社会开始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转化,世界历史进入由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向统一的社会主义世界的过渡时期。尽管资本主义暂时还占主导地位,但它的没落的趋势已定;尽管社会主义暂时还很弱小,但它将发展壮大,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吴于廑、齐世荣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尽管被人戏称为“官修教科书”,但是在吴于廑先生写的前言里,对这个问题的叙述倒是较为客观:“是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的继续存在和发展,还是社会主义工业世界的成长壮大以至最后取而代之,成为当代世界全局性矛盾的焦点。人类已有的历史智慧还不能断言,这个全局性的矛盾将怎样解决,要经历多少代人才能解决。不过,随着近若干年来形势的推移,有一点可以说初见端倪:两个世界正在由对抗转向对话、并存和互相竞争的局面,亦即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