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考纲要求 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第14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耕作技术:A.耕犁的发展:商周时期的石犁,西汉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隋唐时期的③曲辕犁。B.耕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垄作法;西汉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④耕耙耱技术(北方)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⑥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纳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知能拓展】准确认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他们很少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2)小农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但自给自足不等于不与市场联系。如农民生产所需的铁农具和生活必需品盐等都需要从市场购买。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我国已有铁器;汉代高炉炼铁和炼钢技术,东汉时开始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时已有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细密精致的⑩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那时的 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易错扫描】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的,即所谓的工商食官。1.宋代梅尧臣有诗写道:“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此诗描写的是 ()2.“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3.1980年,湖南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包含“嫦娥奔月”内容的帛画(如右图),由此可以看出 ()核心突围技能聚合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5.生产模式: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和牛耕;材料三表明耕作技术不断革新,并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综合三则材料说明工具的改革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发展。家庭手工业 材料一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 材料一表明周代的手工业劳动者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两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的变化趋基础·角度·思路1.(基础再现)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2.(基础再现)生产工具的进步与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下列生产工具的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耕,故是直接论证了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其他三项都与图片信息无直接关联。3.(基础再现)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符合诗中描绘的是 ()4.(基础再现、视角拓展)“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5.(基础再现)“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人民生活富足”不符合史实,D项虽然正确,但并非主要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基本自给自足,才产生“可谓中国不缺耶”的认识,故选择A项。6.(基础再现、视角拓展)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人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