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爱更要知教.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知爱更要知教.doc

知爱更要知教.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知爱更要知教——听王宝祥教授讲座之感想河东小学张富芹2008-8-22八月中旬,我们班主任一起学习。虽只短短四天,但收获颇多。尤其是王宝祥教授的《班主任帮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遵循家庭教育规律》,更使我受益匪浅。我是以双重身份聆听这个讲座的——既是班主任,又是家长,所以这个讲座对我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而且我的孩子现在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确问题多多,因此王教授的讲座让我深受启发。下面是我听了讲座之后的一些感想。有句话说得好:“教在学校,育在家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密切配合,孩子才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做好这一个配合,班主任和家长必须携起手来,教育才能成功。聆听讲座之后的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双重身份的我,首先得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其次需要引导和帮助我的学生家长,共同把好家教关。要做好这一点,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遵循一个原则——以孩子为本,即“真正的教育必须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家长的脑子出发。”说实在的,现在很多家长,也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都是以自己的思想为家庭教育的主旨——希望孩子能依照自己预定的目标去发展。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或发生偏差,不是及时反省自己,而是一味责怪或批评孩子。就像王教授说的那样:“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不把孩子当孩子,忽视孩子特点,过多地给他们加上了一些成人化的要求,使得孩子产生了逆反、厌倦、自卑的心理。”所以,作为班主任,我真正意识到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教育家长,我将努力利用各种途径对家长进行引导与帮助。作为家长,我明白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家长,做家长的必须要跟孩子一起成长。我将不断学习,从改变自己的观念着手,与孩子一起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想想自己平时在家中,我有时也会想怎么说孩子,就怎么说孩子,不考虑可接受性。例如暑假时,我也常常因为怕孩子过于贪玩,觉得要把他的时间利用起来,就给孩子报上一些我认为必要的兴趣小组。孩子虽然不愿意,但只好无奈地去上,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想别的家长可能也是如此。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引导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平时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尽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这样做,我们一定可以成为孩子的知心人。其次,我认识到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确需要重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他们变得敏感又尖锐,特别需要家长的疏导与沟通。而我们做家长的,往往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然希望孩子像小时侯一样可爱听话。一旦孩子有一些叛逆的表现,就开始数落甚至大发雷霆,完全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育,常常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也会由此变得更加反叛,更加难以教育。记得我儿子刚上初中那段时间,我曾经非常苦恼。儿子可能一时适应不了初中的紧张生活,回家后常常一言不发,问他也不愿意说。孩子的学习态度、在校表现也不尽人意。如此种种,让我变得有些急躁,便常常要罗嗦几句。这么一来,孩子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低着头出,苦着脸进。对我的各种要求,他总是嘴上答应,却没有丝毫的行动。我虽万般焦急,却苦无对策。后来,我向一些孩子比我大的同时讨教,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并且努力改变自己的“自居心理”,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平时我做到尽量少罗嗦,觉得有必要时才与孩子认真交谈,并且基本做到就事论事。这样一段时间后,孩子有了明显的改变,回家后话多了,脸上笑容也多了,我们之间的僵持关系也不复存在。这个问题,在我所教孩子的家长身上也非常突出,家长往往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孩子是否获得各种荣誉,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于是,孩子厌学、迷上游戏、早恋等问题也就屡见不鲜了。对此,以往我每次开家长会都会强调。以后,我会更加关注,以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使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另外,我们做教师和做家长的,还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心理,不要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工作不顺,就冲孩子发脾气。只有自己具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做好疏导工作,引导和启发孩子正确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挫折。还要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多给孩子表达心情的机会。最后,我觉得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劳动教育。提起劳动教育,可以说我们大部分的家长都是不够重视的。小学时,家长总觉得孩子小,很多事不放心让他们做,干脆什么都不做;上中学了,孩子是大了一点,可学习任务重了,又怕孩子做这个干那个影响学习,又不让干。于是,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说:“你只要把书读好就行了,家里的事情不用你操心,我们什么都不需要你做。”结果呢,孩子十指尖尖,手不沾水家务事不会干,自己的事也干不好。我们经常可以在校园中看到来送孩子物品的家长:今天是作业忘带了,明天是美术工具忘拿了,后天又是……如此种种,我们不难发现,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家长平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包办代替的情况十分严重,更不要说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