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淮阴侯列传︼关于韩信: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易中天——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问题探究:(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淮安胯下桥遗址漂母遗食处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问题探究(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可以与《项羽本纪》中“巨鹿大战”以及“垓下之战”进行比较。)研读课文:韩信在死之前有什么反应?刘邦在韩信死之后有什么反应?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应?韩信谋反,你觉得有没有可疑之处?分析一:陈豨造反,乃是因为宾客众多,太过招摇,由周昌密告引起。陈豨于高祖七年得封巨鹿守,在此之前未见韩信与他有任何过从,两人关系在连点头之交都称不上的情況下,韩信哪里有可能贸然要陈豨造反?况陈豨乃刘邦宠臣,韩信难道不怕陈豨向刘邦告密?加上若是高祖七年两人的密谈真有其事,直到高祖十年才起兵谋反,旷日已久,以韩信用兵之神,是否太儿戏?分析二:韩信舍人之弟因其兄为韩信所囚,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的情況,其言是否属实尚未能确定,吕后却单凭一面之词轻易相信,是其一;若韩信果真造反,有真凭实据在手,吕后大可正式下令逮捕韩信,出师有名,则天下归之,根本不需要萧何去将韩信骗进宫斩杀之。当是其有意嫁祸,无出师之名,因而不敢惊动天下,将韩信骗进长乐钟室暗中解决之。故知太史公记韩信与陈豨密谋此段,实乃其曲笔所在,行文运笔间无一不在告诉读者韩信是无辜的。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明确: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明确:1、功高震主。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1、漂母之恩2、一饭千金3、胯下之辱4、妇人之仁5、解衣推食(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