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2-建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田雨禾大同市实验中学(山西大同037010)内容提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阐述了教师在高三总复习阶段应该发挥的几个方面的作用,给出了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对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时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词: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知识网络、意义建构、分析目录、尝试回忆、知识网络图。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高三总复习阶段指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网络的建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而非朝夕之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此,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1.通过分析目录建构知识网络:目录是知识的主线,学科知识的编排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的,而目录就是这个逻辑关系的具体化,它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首都师大的乔际平先生就曾经提出过“目录复习法”。为此,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尝试回忆建构知识网络:现在的学生在复习时往往采取阅读式复习,这种方法具有以下缺点:(1)思维量小;(2)没有检测功能;(3)会导致大脑疲倦,降低学习效率。所以我们提倡通过尝试回忆进行复习,这种方法除了具有思维量大,检测功能强的优点以外,还具有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强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促进知识网络形成的作用。因此,笔者极力倡导尝试回忆法复习,而反对阅读式复习。在尝试回忆式复习中,可能回忆的内容不全面,有些知识可能回忆不起来,教师可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为了使知识网络的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还可以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网络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3.通过画知识网络图建构知识网络:指导学生画出知识网络图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梳理,并且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网络结果更加清晰和具体,以达到建构起知识网络的目的。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就是通过指导学生画知识树(树形知识网络结构)的方法指导学生复习的,因此创造了半年不在学校执教而他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超出其他班级十几分的奇迹。知识网络图可以分章节、单元,也可以打破章节界限,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画,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许多复习参考书上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个知识结构图,但是我们不能图省事而照抄书上的知识结构,因为书上的知识网络反映的是编著者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我们对知识网络结构的建构!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活的知识网络,而不是照搬死的图式。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4.通过做题还原,举一反三强化知识网络:学习中要“举一反三”,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何谓“举一反三”?“一”是什么,“三”是什么,如何去举一反三?却是多数人似懂非懂的问题,如果只是告诉学生学习要做到举一反三,无异于一句空话!只有告诉学生“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