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豆种质资源评价研究.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9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吉林大豆种质资源评价研究.ppt

吉林大豆种质资源评价研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栽培大豆品种资源研究1、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2、吉林省大豆品种资源的分布地方品种的结荚习性类型:以无限型居多,占全部品种的70.9%;少数为有限和亚有限类型,二者比例相近。其地理分布与吉林省的降雨量和土壤肥力相适应。育成品种结荚习性类型:上世纪50~60年代,以无限类型为主,有限和亚有限类型并重;70年代,无限和亚有限类型并重,保持一定比例的有限类型;80年代至今,以亚有限类型为主,有相当比例的无限类型。总的趋势是无限类型减少,亚有限类型增加,这与吉林省生态条件和生产发展是相适应的。百粒重的地理分布与结荚类型分布基本一致。3、吉林省大豆品种资源的评价平均株高88.8(±36.8)cm,变异幅度25.6cm~139.0cm;分枝数2.39(±1.47)个,变异幅度为0.2~6.8个;分枝总长与株高比值1.53(±0.58),变异幅度0.18~4.14;株宽与株高比值0.24(±0.08),变异幅度为0.04~0.57。吉林省育成品种从株型性状上看,高秆型品种占30.0%,中秆型占58.0%,矮秆型占12.0%;主茎型占全部品种的74.9%,分枝型占25.1%;张开型占全部的24.1%,收敛型占74.9%。总的看来,以主茎型为主。目前生产上的主要推广品种,几乎全部是中高秆主茎收敛型。82.2%的吉林省大豆品种资源对SMV表现感病,地方品种感病尤为严重,育成品种感病稍轻。抗源十分缺乏,只有少数品种表现中抗。霜霉病在吉林省各地均有发生,东部和中部地区雨量较多,发生较普遍。吉林省大豆品种资源对霜霉病多数表现抗病,抗病性西部地区强于东部地区。抗源十分丰富,鉴定出高抗霜霉病品种230份,占全部品种的28.3%;育成品种37.3%表现抗病和高抗。吉林省的大豆品种资源较抗灰斑病。东部地区品种比西部地区品种表现抗病性强;育成品种的抗性高于地方品种。抗源比较丰富。吉林省大豆品种资源对SCN1号生理小种感病较轻,97.2%的品种表现中感;多数品种对3号生理小种表现感病,有相当数量的品种表现高感。西部地区品种比东部地区品种感病轻,深色大豆感病轻。吉林省缺乏胞囊线虫抗源。吉林省大豆品种资源多数表现抗大豆食心虫,中抗以上材料占全部品种的57.4%。品种的抗虫性,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育成品种高于地方品种。吉林省大豆品种资源多数感大豆蚜虫,感虫和高感品种占全部品种71.3%。有相当一部分品种较耐虫,以无限结荚习性品种耐虫性强。抗虫品种占极少数,筛选鉴定出表现抗虫的品种5份。上世纪80年代,吉林省农科院对700余份大豆品种进行连续三年耐旱性鉴定,筛选出一批耐旱品种资源;研究了水分胁迫对不同耐旱品种成熟期的影响。对利用田间综合鉴定指标筛选出的10个耐旱品种和7个不耐旱品种给予同样的水分胁迫处理后,耐旱品种的细胞膜透性明显小于不耐旱品种,可以将细胞膜透性作为衡量大豆品种耐旱能力的参考指标。利用人工气候箱控温对不同生育时期的大豆植株进行10℃低温(昼夜恒温,光照14h)处理10d,研究低温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等的影响。分枝至开花前(花芽分化期)对低温处理最敏感,是大豆冷害的关键时期。东北师大利用扫描电镜技术与光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耐盐野生大豆植株进行结构解剖分析,发现了耐盐野生大豆茎叶的盐腺结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盐腺结构研究的理论。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1.83%,比黑龙江715份大豆品种的平均含量低1.25%,比辽宁西部和北部的582份大豆品种的平均含量低1.07%,比辽宁南部和东部的230份大豆品种平均含量低2.24%。吉林省大豆品种间的含量差异较大,变幅为33.15%~48.50%,变异系数6.31%。18种氨基酸含量以谷氨酸最高,平均含量18.66%,其次为天门冬氨酸,平均含量11.33%,含量在2%以下的依次为胱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脂肪的变异幅度为13.43%~23.43%,平均含量为19.38%,比黑龙江省715份大豆品种资源平均含量高0.33%;比辽宁西部和北部的582份大豆品种资源平均含量高0.21%,比辽宁南部和东部的230份大豆品种资源平均含量高0.93%。吉林省大豆脂肪酸组成属于以亚油酸为主要成份的品种类型,亚油酸平均含量54%~87%,各组分平均含量依次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亚麻酸>硬脂酸。二、野生大豆资源研究1、吉林省野生大豆的生态分布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染色体数相同,郑惠玉等(1983)在野生大豆中首次发现了有4条染色体带随体的材料,对大豆倍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核仁及核仁组成区的生化作用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孙寰等(1987)利用来自全国各地的1700份野生大豆,测验了pb、fr、ep三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后指出:ep基因的频率为零;pb基因频率为0.001,接近于零,只是在辽宁省的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