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4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测试卷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一只****签网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4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测试卷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测试卷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单元测试卷(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届河北唐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公元前543年到公元前522年,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改革家。子产的改革措施主要有:(1)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2)“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3)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在统治劳动人民方法上,子产第一个提出“宽”“猛”相济的策略。“宽”即强调道教化和怀柔;“猛”即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后来,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宽服民”,法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猛服民”。(4)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子产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子产去世后,全国的人们都伤心地落下了眼泪,全国三个月内都听不到弹琴娱乐的声音。——摘编自个人图书馆·小袤·《中国》(1)根据材料,指出子产改革前后郑国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主要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可知,经济上,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根据材料“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秘密法”可知,政治上,秘密法变为成文法。第(2)问,根据材料“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可知,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根据材料“后来,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宽服民’,法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猛服民’”可知,为后世文明提供了借鉴;根据材料“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可知,推动了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1)变化:经济制度,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政治制度,秘密法变为成文法。(2)历史意义:促进了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为后世文明发展提供了实践借鉴。2.(2019届山东滨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汉光武帝刘秀生长于民间,对于弊政的形式与危害有所了解。天下大定之后,期望以安定和平的形式推行统治,于是重视任用守法循理的官吏即所谓“循吏”以改良吏治。刘秀自身节俭庄重,没有偏恩,也经常召集官员调查基层吏治得失,了解民间政治情况,严谨执政。他亲自考察地方主要官员,选用最有能力者以充分发挥其才干。例如邓晨为汝南太守,兴修水利,灌溉数千顷田,于是汝南丰殷富足。李忠为丹阳太守,以儒学变改当地风俗,起筑学校,教习礼容,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张堪任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得到吏民支持,秩序安定,以至殷富。——据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光武帝吏治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光武帝吏治改革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刘秀自身节俭庄重,没有偏恩,也经常召集官员调查基层吏治得失,了解民间政治情况,严谨执政”可知以身作则;根据材料“天下大定之后,期望以安定和平的形式推行统治,于是重视任用守法循理的官吏即所谓‘循吏’以改良吏治”可知重用“循吏”(注重法治与才能);根据材料“李忠为丹阳太守,以儒学变改当地风俗,起筑学校,教习礼容,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可知突出儒学治国;根据材料“邓晨为汝南太守,兴修水利,灌溉数千顷田,于是汝南丰殷富足”可知,重视民生。第(2)问,根据材料“张堪任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得到吏民支持,秩序安定,以至殷富”可知改善吏治;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根据材料“例如邓晨为汝南太守,兴修水利,灌溉数千顷田,于是汝南丰殷富足”可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李忠为丹阳太守,以儒学变改当地风俗,起筑学校,教习礼容,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可知推动儒学的发展。答案:(1)以身作则;重用“循吏”(注重法治与才能);突出儒学治国;重视民生。(2)改善吏治;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推动儒学的发展。3.(2019届山西太原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为有效掌控财税资源,征派赋役,维系国家运转,政府需借助一套由户籍、地籍、征籍等构成的册籍系统。明洪武年间,主要以人户为中心的赋役黄册为主,以土地为中心的鱼鳞图册为辅,互为经纬。明中后期,赋役征收的对象逐渐由人户转向田地,土地和地籍就演变为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由于民户人丁、田地的变化,加上地方役吏从中舞弊,一些黄册所开列人户的姓名和事产早已不符合实际,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有鉴于此,地方州县为应对征税而编制了实用文册——实征册,又名白册,按照实际需要灵活编制,更切合本地区的实况,很快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被普遍采用,政府逐步确立了田赋“定额化”的原则,以此来确保国家财政的收入。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