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课程讨论稿By08300150062梅圣洁PAGE\*MERGEFORMAT3周易和分析心理学By08300150062梅圣洁《周易》与心理学发生联系,主要自荣格开始。荣格自称为中国文化的忠实学生,在他的整个分析心理学体系中,都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实际意义。《周易》作为中国文化之精髓,同时也作为荣格首先接触到的中国典籍,为荣格在发展其分析心理学上注入了相当的活力。一、周易和自性化荣格认为,在文明的进程中,现代西方人付出的代价之一是内省的极度缺乏,盲目地相信自己的理性和力量,人和自然的逐渐疏离。现代文化心理一个侧面的表征便是心灵的分裂和心理混乱,如常见的抑郁症、人格障碍,甚至癔症、精神分裂症等等。荣格认为,完整的人格应是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统一,如果生活方式和个人思想违背了人类的规范,就会引起失衡的病态。因此,荣格将关注人内心的力量、通过内在的精神转化使人格达到完整和统一作为治愈心理障碍的根本方法。这也就是荣格所说的“自性化”的过程。有鉴于此,荣格积极为这一理论寻求可靠的经验为据。西方的炼金术在荣格看来是西方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因为其原理是通过贵、贱元素的调和而达到转变。这与荣格“人类通过内在转化可获得解脱”十分契合。但西方宗教并没有能给荣格提供完整的理论支柱和经验依据,这时,他接触到了《周易》。对于《易经》荣格曾做过这样的评价:“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首先,《易》中的阴阳转化与荣格的心灵转化一脉相通;其次,《周易》内向地寻求人生,内省地思考自己的心灵的精神,使荣格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中蕴藏的精神财富的现实价值。《周易》中关于情感的表达,关于人格塑造的阐述,都是对内心关注的表现。它反映了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理想人格和精神修养,体现出一种中国人整体全面的、内省式的自我认知的智慧。因此,千百年前的《周易》所蕴含的人性的萌芽,对近代的荣格产生了启发。二、周易和原型“原型”是分析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荣格认为现代人的潜意识记忆“蒸发”了原始人记忆中生动具体的心理内容,而将这些经验模式抽象的构建出来,即形成深藏于现代人内心、来源于千百万年来人类积累下的“原型”。荣格曾学习过汉语,深受汉字中丰富意象的吸引,称其为“可读的原型”。虽然荣格不曾说其这一思想来源于《周易》,但可以发现《周易》的精神和“原型”理念是十分吻合。《易》中的阴阳符号正是一种对万物对立统一两分特性的高度抽象,阴为地为月为水为柔,阳为天为日为火为刚等等等等。阴阳对立统一的动态过程中顺应天人之道,讲究阴阳大顺,形神相保,而实际上则是对人内心的修炼,把自己的生命,心灵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荣格原型中的重要组成“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分别是男性内部的女性方面和女性内部的男性力量,一个人的两种力量相互调和,会因情境不同而两方面特质表现有强弱,两者关系顺达人便能保持完整同一的人格。这就好似太极图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变化作用不息,乃天地之道。《周易》阴阳不仅与荣格的两大原型对应,甚至是比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更为抽象全面的概括。三、周易与共时性荣格将分属各自独立的不同的时间演进系列,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不可能发生因果性的联系,却有着巧合性的对应关系的现象的原因成为共时性。这种神秘的心理现象之前一直被西方主流心理学回避,但荣格在《周易》这里找到了正式它的理由。由“感”而“应”,物之感应是变化转换的条件。《周易》有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平和”。这样的感知,与天地相容,使事物不被限制在一定的时空之内,也就为荣格的共时性原则孕育着萌芽。四、结语对于分析心理学而言,《周易》所包含的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现。荣格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心灵,为人类自我实现,达到人格的完整寻找着切实可行的途径。在荣格看来,“《易经》就好像自然的一部分。等待人们去发掘它,它提供的既非事实又非力量,而是对自我、知识、智慧的热爱。”从这个层面来解读《周易》,也使得这本千年古籍对现代仍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散发着崇高的人文主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