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作为教师,对待学生不能。。。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不能体罚学生。不能侵犯学生的隐私权。不能总是显出一份高高在上的样子。在过去的“私塾”学习时代,老师是很严厉的“先生”,学生对先生,永远都是怀着敬畏的态度。但新时代,老师与学生时平等的。而且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果现在老师还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很容易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更大的压力。严重的学生,还可能出现自杀等过于激烈的行为。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学生。作为教师,对待学生要有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学生的立场看问题,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不要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甚至羞辱学。这样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让学生在同学中被孤立,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大骂学生。遇事没有冷静思考清楚,而是任由自己的脾气去“发挥”,而不是受控制,这样的老师很容易误解并错怪学生。不要用大声吼叫的方式批评学生。吼叫不仅不能增强批评的力度和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感到你的无奈、无能。让学生服气的不是大嗓门,而是大胸怀、大气度,是透彻感人的说理和亲切平和的人文关怀。不要用过激的言辞夸大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过分夸大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会让学生把握不准自己行为的尺度和标准,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矫正意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批评才最有说服力。不能没有与学生沟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学习、生活、情绪等等)。当学生犯错时,老师不能马上指责批评他,更不能动不动就通知家长。一旦将学生所犯的错误告知家长,学生的心理底线往往就被冲破了。一般来说,通知家长的频率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差。因此,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最新动向,才能更深层次地去了解。不要用敲打讲桌的方式平息教室内的喧闹声或提起学生的反感。不能把学生看作一个辅助你的工具。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学生就像一个工具,能帮助他们去完成一些事情。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自然父母的职业就是多种多样的。老师手里会有同学们填的家庭信息,自然在需要哪方面的帮助时,就会去联系那个同学。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在学校得到老师的重视,都很愿意为老师“效劳”,渐渐地,这似乎成了老师的一种习惯。而老师也会像家长所期望的那样,对他们的孩子多一点照顾。这对其他的同学也很不公平,很明显也远离老师的工作原则。因此,老师不能把学生看作一个帮助发展的工具,这样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不能只是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更不能单凭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于现在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而言,考试成绩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大家眼里,似乎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但是,在素质教育被大力推行的今天,成绩不能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更应该明确这一点。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也多种多样,不恰当地分等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抑制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名教师只看到眼前的一次考试,那么就可能陷入教育误区曾经我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看重我,都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是,我除了学习成绩好,其他的能力都不强。每一次一有活动,班里首推我上去。一个老师曾这样评价过我“你外表很强大,但实际上里面都是空的。”因此,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其综合能力就强,成绩差的人,可能在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比成绩好的人强的多,只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来而已。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与特色。不要忽视学生的任何闪光点。学生有进步或有优秀表现时,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在学生心目中,来自老师的表扬是自我价值的最佳体现。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我眼里,世上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当许多学生在羡慕成绩好的学生的时候,他们其实忽略了一件事情,他们也拥有别人羡慕的东西,比如画画,演讲等等。但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学校里,尤其是中小学校,更加重视的是成绩。如果老师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很可爱,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很多闪光点,了解学生不能只看其共性,还要看到学生的个性,充分、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并在心底真正地容纳、接受、珍惜他们。要创造条件,不断地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引导其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学有专长,全面发展。最终会发现他们身上潜在的智慧和能力,只有发现了学生的潜在的智慧和能力,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对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视而不见,特别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小过错。因为品质的培养比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成绩好的学生本来就有一种优越感,老师的迁就不仅不利于培养其良好习惯,还容易助长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气。不要凭感觉做事,或想问题,更不要想当然,认为学生必须会这样,一定要那样。什么事都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完全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许老师会看到自己从未想过的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