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影响中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探影响中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doc

初探影响中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探影响中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摘要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既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促进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个人认为教师应研究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是哪些心理因素造成的,从而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扫除心理障碍,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中小学生解数学题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有各种心理因素,教师要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关键词解题心理因素前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数学解题学习对学生巩固知识、培养素质、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心理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解题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训练手段。数学解题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活动形式,是一个包含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教师应研究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是哪些心理因素造成的,从而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扫除心理障碍,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中学生解数学题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有直觉经验、定势心理、焦虑情绪、联想抑制、陶醉心理、自卑心理、惰性心理等,教师要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本文就中小学生在数学解题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做一些肤浅的探讨,供大家参考。在解题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出现错误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分析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最后,对于学生来说在解题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错误也是不可或缺的。下面就谈谈学生解题过程错误的一些心理分析及对策。一.直觉经验学生在解题过程,常常根据某些局部特征,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不经逻辑推理,就凭表面现象判断,草率下笔,存在着主观性片面性,易产生负迁移而导致错误。笔者至今仍然对学生时代的一节数学课记忆犹新。当时老师讲过a2-b2=(a+b)(a-b)后,让我们自己分解x4-y4。很快大家就做完了。老师一边巡视一边督促检查。但在最后教师宣布只有1人做对时,我们都感到非常吃惊。我们把x4-y4分解为(x2+y2)(x2-y2)错在哪里呢?做对同学的答案是(x2+y2)(x+y)(x-y),两相对照,我们发现原来x2-y2还可以继续分解。于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给每个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培养和重视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新问题本质的理解和综合判断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用正确的概念、规律、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细致地解释问题的因果关系,使学生对问题形式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清晰的印象。二.定势心理“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使当前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也称心向”。学生由于受先前数学经验的影响,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总想遵循已掌握的规则系统。思维定势有时会引起负迁移,产生消极影响,表现为思维呆板性、狭隘性,在定势的妨碍下,学生学习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少应变能力。在实习期间就有这种现象,例如,在小学数学中,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学生在七年级解答下述问题时会常常出现混乱与错误。原题是这样的: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1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结果是确定的数的影响,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暴露出其思考过程受到上述干扰的痕迹。又如,小学数学中形成的一些结论都只是在没有学负数的情况下成立的。在小学,学生对数之和不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加数,即a+b≥a是坚信不疑的,但是,学了负数后,a+b<a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习惯于在非负数范围内讨论问题,容易忽视字母取负数的情况,导致解题的错误。另外,“+”、“-”号长期作为加、减号使用,学生对于3-5+4-6,习惯上看作3减5加4减6,而初中更需要把上式看成正3负5正4负6之和。对习惯看法的印象越牢固,新的看法就越难牢固树立。针对这种障碍,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到定势的消极影响,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特别是跟前面知识有密切联系,但又有质的区别时,可通过列表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等方法进行对比,尽量避免使学生产生定势心理。不同问题重在比同,相似问题重在比异,这样就促进知识经验的正迁移,有效地防止了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还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把握学生的实际,控制分散思维的难度,加强能产生正迁移的定势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熟能生巧,由量变到质变,达到思维的更高层次,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三.焦虑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与解决问题有密切关系。焦虑程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适中的焦虑程度将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