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7北京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科)名称:车辆工程专业(学科)代码:430135授予学位类型:工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2011年12月12日TOC\o"1-2"\h\z\uHYPERLINK\l"_Toc311722292"一、学科简介PAGEREF_Toc311722292\h1HYPERLINK\l"_Toc311722293"二、培养目标PAGEREF_Toc311722293\h2HYPERLINK\l"_Toc311722294"三、培养标准PAGEREF_Toc311722294\h2HYPERLINK\l"_Toc311722295"四、培养方式PAGEREF_Toc311722295\h3HYPERLINK\l"_Toc311722296"五、选拔与退出机制PAGEREF_Toc311722296\h3HYPERLINK\l"_Toc311722297"六、学习年限PAGEREF_Toc311722297\h3HYPERLINK\l"_Toc311722298"七、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PAGEREF_Toc311722298\h3HYPERLINK\l"_Toc311722299"八、培养标准实现矩阵PAGEREF_Toc311722299\h4HYPERLINK\l"_Toc311722300"九、必修环节PAGEREF_Toc311722300\h5HYPERLINK\l"_Toc311722301"十、企业实践环节PAGEREF_Toc311722301\h6HYPERLINK\l"_Toc311722302"十一、论文开题与中期检查PAGEREF_Toc311722302\h6HYPERLINK\l"_Toc311722303"十二、学位论文与毕业PAGEREF_Toc311722303\h7学科简介本工程领域涵盖“汽车设计制造”、“军用车辆工程”、“车用内燃机”、“人机与环境工程”。包括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成学科内容齐全设备先进,学位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在国内有重要学术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工程领域。现有教师及研究工作人员143名,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63名。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5名。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高、学术思想活跃、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队伍。学术队伍中有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5名,百千万人才2名,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防科工委科技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支撑本学科的实验室和中心有:车辆传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汽车动力性与排放测试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北京市清洁车辆实验室、车身设计研究室、车辆电子实验室、振动实验室、液力传动实验室、内燃机实验室、内燃机结构实验室、车辆CAD/CAM研究室等设备先进、教学科研条件优良的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60多台套,总资产8000余万元。近五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32项,到校经费1.7亿元,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7项。本学科领域以军用车辆为主要特色,军用、民用、军民两用车辆协调发展。在建设中充分利用军用车辆是多学科新技术应用平台的特点,注重理工结合,倡导学科交叉,拓宽研究领域。在机械学科的基础上拓宽和发展,涉及动力、控制、电子、计算机、信息、材料、能源等学科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以高速履带车辆、轮式车辆、新能源及电驱动车辆等系统集成与新理论、新技术研究为主要特色。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车辆总体与底盘设计:车辆总体设计及性能优化;传动系统设计与分析;悬架系统设计;转向与制动系统分析;车辆试验检测技术;零部件结构强度与模态分析技术。车身造型及结构设计:车身造型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曲面测量;车身人体工程;车身结构设计与强度、刚度分析;车身模具系统;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型仿真。新能源车辆:主要研究新能源在车辆上的应用,包括电动汽车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替代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新型能量源及动力系统、车载网络及智能控制技术、汽车节能与排放控制技术等相关内容。车用发动机:内燃机燃烧和排放控制;内燃机工作过程仿真;内燃机结构强度与热负荷;内燃机增压技术;内燃机振动与噪声控制。车辆安全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