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六章环境伦理观第一节环境伦理观的由来2.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总是有限度的⑴必须遵循自然界和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⑵还要受到自然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依靠自然生活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既改造自然又依赖自然;变革自然又顺应自然;控制自然条件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支配自然力又受自然力约束。二、两种片面的观点三、人与环境的关系取决于人类四、古近中外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神秘的图腾柱凤图腾图腾,从古代人的崇拜对象演变为现代人的装饰品,更由于其神秘美丽、风格独特的造型,也成了广场、公园、浏览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图腾柱也成为了世界各民族常见的装饰品。2.农业社会⑴道家的生态智慧老子庄子①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宇宙论老子哲学把思考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宇宙。老子的宇宙论首先看到: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正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独一无偶的,由独一无偶的“道”分化出“阴阳”二气,二气相互激荡而生出第三者即“和”,由它们再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②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一致性“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道”既是自然万物所遵循的规律,也是人类行为应该遵守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其法则。③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法则老子哲学从自然自然和人道规律的一致性中,引申出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准则。“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是道家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⑵儒家的环境伦理意识但儒家也与道家有所不同,儒学主要关心的是人,在肯定人道本于天道,“赞天地之化育”的同时,又肯定人为万物之灵,可以“知天命而用之”,主张尽人事以与天地参。在此基础上,儒家提出了丰富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在这些思想中孕含着中国传统的环境道德观念。问礼老聃(相传孔子曾向老聃问礼)①兼爱万物,尊重自然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主张对自然万物施以“仁”。董仲舒主张把儒家的“仁”从“爱人”向爱物扩展。“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儒家这种“生生”、“利物”、“爱万物”的思想,是基于自身需要的,爱物是要人们爱惜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而“爱物”的终极原因是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爱物就是爱人类自己。②以时禁发,以时养发儒家依据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从利国富民,保证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的持续性出发,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顺应生物的繁育生长规律,“以时禁发”,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了“以时禁发”的原则。“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恰当的固定的时限,要按照规定的时节进行。孟子也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用也。斧斤以时入林,林木不可胜用也”。③取用有节,物尽其用儒家注重经世治国,他们所倡导的“礼义”政治是一种有节制的政治,要求统治者要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把节约人、财、物上升到国策的高度。儒家提出“政在节财”的主张,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它客观上具有自然保护的意义,因为,节财就包括要节制利用自然资源,节制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避免对自然的掠夺和浪费。⑶佛学的环境伦理意识①万物平等的生命意识在佛学中,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谓“依正不二”,“依”是指“依报”(环境),“正”是指“正报”(生命主体),在佛的面前,人与其他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佛教中的众生一是指人,二是指生物。这样一来,所有生命都潜藏着“佛”性,都有可能达到“佛”这一生命的最高境界。人和其它生物的区别只是由在生灭轮回中的不同境遇所造成的。②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佛教从非人类中心和万物平等的立场出发,主张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在佛法上,“与乐”叫做慈,“拔苦”叫做悲。佛教教导人们要对所有生命大慈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③不杀生的道德戒律在佛教中首恶是杀生。这里的杀生不仅意味着对人的生命的伤害,而且也包含对所有生物的伤害。不杀和不伤害的戒律规定着人对动物的关系。佛教的“不杀生”是建立在以现实中所有的生命现象都遵循因果报应和转世再生的信仰基础之上的,因果报应和再生使得所有生命都具有“血缘关系”。某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