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51导学案.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必修3 51导学案.doc

必修351导学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荆门一中导学案第五章第1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导学案执笔人:习虎一、学习目标1、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了解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3、记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二、预习案1、旧知回顾:2、教材导读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西气东输工程概况(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___________,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______________;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2)经济原因: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_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_____________(三)西气东输工程概况它以_____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______、________的输气管道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一)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___________(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地开发利用(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1)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2)长期以来___________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三)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1)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国的四大气区是:新疆、青海、川渝和陕甘宁的____________(3)东北、华北大部分主力油气田的开采已经到了______,西部地区成为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4)我国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三、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区项目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加快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进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用户管道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方面提高资源的________,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_____、_____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对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不利影响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易造成破坏3、预习自测1)我国“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主干管道没有经过的地形区是A.黄土高原B.华北平原C.鄱阳湖平原D.太湖平原2)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3)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下列哪个环境问题没有明显改善A.粉尘污染B.地面下沉C.酸雨D.煤烟污染三、探究案探究1:完成课本84页的活动探究2:结合86页西电东送工程的阅读,分析一下其原因和影响四、训练案1、我国西气东输工程途径地区属于我国能源最大输出的省(市)是A.上海市B.山西省C.陕西省D.青海省2、西气东输”工程所输送的天然气与煤相比,其优越性体现在A.开发难度小B.输送、储存方便C.减轻大气污染D.燃烧效率低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图1),回答3-5题。3、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4、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A.地形类型B.人口分布C.城市分布D.交通线路5、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意义是①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②有利于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③不利于西部农业的发展,降低土壤肥力④减轻东部能源压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⑤“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酸雨会增多⑥“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相关产业拉动,经济优势进一步发展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②④⑥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