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高效课堂的那点事1.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9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我与高效课堂的那点事1.doc

我与高效课堂的那点事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与高效课堂的那点事儿安定区公园路中学苏延清在20余年的中小学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研究和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效率,让更多的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不是一件任何人举手可就的事儿。多年的追求和探索之中,收获与困惑犹存。近几年,山东杜郎口和江苏洋思中学的高效课堂旋风席卷全国。我也或多或少的耳闻到他们的“新理念”,或许是他山之石遥远的缘故,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西部内陆地区的教师们处在观望之中。2012年2月的一天,对于安定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区教体局通过多方努力,终于邀请了高万祥、李炳亭、张四宝3位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就高效课堂举办了为其3天的专题讲座。专家们分别从教师专业成长、高效课堂理念、课堂实践等方面对全区1000多名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作了一次“真传”。此后的日子里,创建“高效课堂基地”、二次全员培训等建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在安定区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参加完培训的哪些日子,我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入,需要教师的不懈地探索的同时,还要学校管理者和上级主管部门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说实在话,世纪之初的那次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整整10年了,许多学校仍然是素质教育讲得头头是道,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对于这次全区推行高效课堂的举措,我是抱着观望、回避的态度。后来的发展出乎我的预料,学校被确立为区“实验基地”,我所任课的八年级(9)班被定为学校4个重点实验班之一。第一周学校召开了一连串的高效课堂会议:教职工培训会、教研组培训会、实验班教师研讨会……会后,还是满脑子的迷雾。我在学校办公室打杂,开学初,一头扎进一堆堆写不完的材料中。记得周四的一天,校长(校长是我们地理学科的高效课堂负责人)传唤我,问我导学案编写得怎么样了?我说,还没有思路呢?他满脸的不高兴,吩咐我一定要高度重视,导学案不能下载,必须具备一定的操作性,下周星期一他和组内教师开始跟踪听课。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是个老“中一”,就是打破头,挣断筋,也无缘于“高级”。几年来,一直抱着安于现状的思想“度日子”,就是谁听我的课也无所谓。话这么讲,但教师职业的良知提醒我,面对求知的学生,还得慎待。专家的讲授的讲座头头是道,自己的课堂还得自己设计。摆在我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导学案怎么编写?它和教案有什么区别?传统的教案写了20年,课堂上真正派上用场的没几节。先是老办法:网上搜索:什么是导学案?怎样编写导学案?怎样编写地理导学案?《中国的主要产业导学案》……眼前一大堆资料中,多数是是是非非的应付资料,可用可参考的很少。但透过这些资料,可以窥见自己需要的导学案之斑,要它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就得凭自己的耐力和能力了。周一早上,自己编写的第一份导学案呈至校长的案头,从他看后的表情可以预测对我的导学案的肯定。第一堂课,听课的除了校长之外,还有本组的几位教师,就这样糊糊涂涂的上了一节。课后的组内反馈教研会上,大家普遍肯定了我的课堂教学,不足之处是学生小组讨论声音太大,影响到其它各组的学习……此后的每节课都有校长和教师的跟踪。自己在实践,自己在探索,我的导学案编写也由起初的盲目,逐渐有了雏形。我联系到了山西新课程报业集团《新课程·地理教学案》杂志的编辑,他们向我约了一篇《极地地区》导学案,同时山西太原师范学院主办的《学习方法报》向我约了2篇导学案。经历了这些报刊严格的写稿格式训练和较高稿件质量的要求,对高效课堂和导学案的认识也日渐加深,利用导学案导学效果日渐明显。以前,我很少承担公开课教学,谁知今年不到2个月的时间,我就承担了组内观摩课、组内示范课、学校汇报课,还有更多的领导跟踪调研课……5月份,我参加了学校举行的“高效课堂实验班教师汇报课”,多数领导和教师对我的课堂教学和导学案比较肯定,甚至有些其它学科的教师也向我索要导学案参考。大概是六月下旬,学校在各教研组推选参见安定区高效课堂观摩活动的教师,教研组长在征求我的意见时,我婉言谢绝了,理由有三:一是全区教研活动的参加者一定要有实力;二是让特别需要的教师参加(年终考核可加分);三是年龄已达大,精力不足。当时我们地理学科上报了其它一位教师。没过两天时间,教研组长打电话,说是学校校委会决定让我准备观摩课。当时我对这种临阵换人之举极不满意。我先给教导主任打了电话,拒绝参加,教导上的意思是让我给教学校长说一声。由于电话没有打通,我给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发了短信,说明我不参加的理由。他们清一色的答复是:决定是集体所为,不好更改。以后的几天,我的心情十分郁闷,我换下来了关系要好的同事,虽然不是我个人所为,但总有夺人之“爱”的感觉,我一直抱着消极的态度对待此事。无意中走进同事办公室,发现参加的教师都紧密锣鼓的准备,有几个年轻教师,使足了备战奥运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