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宗教心理學講義第四講行為主義與比較宗教理論前言行為主義認為,宗教現象若不能完全以生理過程來解釋,或可以學習原理來解釋。比較宗教學者或宗教人類學家則以為,宗教的某些面向反映出跨物種的遺傳傾向。二者皆同意人類行為可通過動物的研究來說明,但對於將動物行為延伸至人類行為解釋的連續性,則意見不一。行為主義否定有任何高於動物的認知過程,因此將動物實驗的機械觀點直接應用到人類行為身上,有矮化人類之嫌;比較宗教學者如民族學家則以為,某些動物具有較高的概念與象徵思考能力,雖然仍不及人類本身。就社會學習理論學家的分類而言,行為主義者乃是極端的環境論者,因為他們認定行為受外在刺激所決定,某些行為主義者甚至認為基因遺傳的角色被高估了。比較宗教學者則認為遺傳是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行為主義者認為宗教經驗是工具性學習(依賴、關係與性欲的滿足)的產物;瓦特森(J.B.Watson)認為宗教傳統是一套自成(self-serving)與自毀(self-destructive)的控制系統。例如,巫醫(medicineman)便是通過個人恐懼與權威態度所建構出來之「宗教習慣系統」的產物。因此,宗教是與科學對立的命題。但是另有一批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卻在行為原理與某些宗教要素之間找出和諧的關係。這種極端的觀點差異,主因在於是否將行為理論置放在行為主義的意識型態架構之下來做解釋。行為主義者(無論支持或否定宗教)與比較宗教學者對於動物行為可否應用解釋人類行為這點,皆各有不同的主張。行為理論與宗教行為理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在於解釋可觀察行為與環境刺激之間的關係。通常運用動物實驗,並設定干擾變項來解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係。所涉及的機制也許在神經系統,但不是必要的理論假設。其目的在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行為理論的哲學觀點是經驗主義,認為知識的來源是經驗而非理性(reason)。經驗主義的理論五大支柱是:(1)感覺論(sensationalism):認為感官經驗是知識基礎;(2)化約論:主張複雜的概念系統可以簡化成單純的概念系統;(3)聯想論(associationism):強調時間序列經驗的聯想是心理概念形成的基礎;(4)機能論(mechanism):聲稱心如機械,由簡單元素組成,無神秘因素可言;(5)客觀論(objectivism):堅持科學資料必須是可觀察的客觀事實。早期行為主義的建構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使得十九世紀聯想論(associationism)的思想,改由遺傳與個人調適的概念所取代,從而賦予心理生物學研究與比較研究的取向。在這個理論基調下,學者便從遺傳的本能傾向,以及演化的價值來思考宗教行為。首先是把信仰視為反射弧(reflexarc)的觀點。最早的宗教行為論解釋由威爾斯(WesleyRaymondWells)所提出。他認為信仰是有機的反應,是一個反應弧的整合系統,可對既定的主張或命題積極的予以回應。宗教信仰一方面立基於生理本能,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生命的存活,亦即具有心理衛生與道德的價值。其次,也有把宗教視為「復原化」(redintegration)的過程。所謂「復原化」理論,是指刺激會把和它相關的整個經驗帶回意識中。例如,被燙過一次後,看到火,手便會自動遠離。把復原說運用在宗教行為的解釋上,所有宗教儀式的細節都是為了喚起或復原達成正面目標的反應。這乃是導向正面目標的(telic)行為,也是宗教行為的第一個特質。宗教行為的另外三個特質是:(1)比較不具衝突性,因為罪惡、恐懼與猶豫不決通常會遭到禁制;(2)比較持久堅韌,例如神秘家的單調苦行即是;(3)對目標具備非常強烈的熱情。因此,凡行為具備導向最高正面價值目標(如信、望、愛)之功能者,便是宗教行為。不過此種目的論的行為觀,不被今日多數行為論者所接受,因為他們認為目的是不可觀察的。當代行為理論與宗教當代行為理論對宗教的解釋觀點,主要有三大研究途徑:(1)由古施里(EdwinGuthrie)及維特(GeorgeVetter)等倡議的連結理論(associationisttheory);(2)由史金納(B.F.Skinner)提出的操作制約理論;(3)以認知導向為尚的班都拉(Albert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由於他們都採取經驗主義的立場,所以他們不認為人類具有任何與生俱來的行為模式;他們也都同意瞭解行為的關鍵在於行為的過程,也就是特定行為反應模式的取得、維繫與改變。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對此過程的解釋觀點。不同於認知理論的是,各類刺激-反應理論(stimulus-responsetheories)強調以下三個層面的重要性。首先,他們以周邊的生理反應,而非內在記憶或期待等主觀因素來解釋學習,如四肢的連鎖肌肉反應便是;其次,他們以習慣而非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