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心理学讲义(2).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宗教心理学讲义(2).doc

宗教心理学讲义(2).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宗教心理學講義第二講歷史發展與三大傳統發展簡史追溯當代宗教心理學的短暫歷史,霍爾在1881年在波士頓針對道德與宗教教育所做的演講中,主觀的將宗教皈依與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狀態連接在一起考察,可說是個開端。不過在霍爾之前的漫長人類歷史中,素樸的宗教心理學研究很早便已存在了。在西方,古希臘人對靈魂的探索,與他們對宇宙本質與根源深具哲學研究興趣相關。相較於希臘前期哲學家(IionianPhilosophers)著重外在世界的思考,柏拉圖的知識論焦點卻轉向人的內在本質或心理的特質上。柏氏認為知識源自理型或觀念(Ideas),理型不是感官現象的產物,而是超越時空的獨立存在。人類所以能覺察到這些理型的存在,是因為人的心靈(psyche)或靈魂(soul)暫存於身體之故。基於心靈的存在,人類才能具備有別於意見的真正知識。除了在知識論中確立心靈的認識地位外,柏拉圖對於無意識的存在也有相當的認識。他把注意力區分成核心的(focal)與邊際的(marginal)兩種,前者相當於我們一般所謂的清醒或清晰的意識,後者則近於無意識的模糊了解。此外,柏拉圖也論及夢的本質,認為與人的欲望有關。亞里斯多德與乃師柏拉圖的形上論見解不同,他認為知識的基礎非源自超越的世界,而是個別具體事物(particulars)的經驗。因此,作為智慧與知識基礎的靈魂,不是天國的複製品;也因此,人對事物的普遍了解,是心理的(mental),而非不朽的。亞氏對深層心理也有深入的觀察,他提到眼與耳的感官經驗背後,還有辨識眼耳功能存在的覺識(awareness)。此外,心象(image)與夢、記憶及思想的關係,亞氏也有討論到。基本上,他認為心象是潛伏的存在,並對思想具有形塑影響的功能。中古世紀與宗教心理學最具密切相關的思想家,首推聖奧古斯汀,他所著的懺悔錄一書,詳述了他個人對神的種種心理掙扎與煎熬,可說是宗教情感與體驗自白的絕佳作品。他強調內在世界的價值,而獲致此價值的方法則是內視(introspection)。此一結論係從新柏拉圖主義視靈魂彌漫全身,以及是一切心理活動不朽基礎的觀點衍生而來。他認為,人所以能通過理性與覺受確知神的存在,乃是因為有「內在覺識」(internalsense)的存在,使得人具有判斷的能力。爾後的經院時期,有艾利姬那(Erigena)安塞倫(Anselm)聖湯瑪斯(St.Aquinas)等神學家在宗教心理層面的理論探索。著名的基督教神秘家愛柯哈特(MeisterEckhart)認為宗教神秘經驗比理性與意志更為深刻,則是典型的宗教修行者的看法。十七、八世紀是理性主義抬頭的時代,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認識論主張,確立心意識是知識的基礎,遂得出身心二元的結論。經驗論者萊布尼茲的微知覺說,注意到無意識的問題,而另一經驗論大將洛克把心比喻成白紙一張,則是經驗論對心最根本的看法。十九世紀叔本華的浪漫主義傳統,重視生命意志的無意識作用。卡勒斯(CarlCarus)對心靈的描述,對榮格的原型說與上帝意象啟發很大。赫特曼(VonHartmann)的無意識學說則影響了佛洛伊德。前佛洛伊德的臨床醫療期,逐步發現歇斯底里症的心理因素。二十世紀的宗教心理學發展,則與比較宗教學宗教人類學的進展息息相關。兩大趨勢在以上的漫長傳統中,基本上可區分為描述與解釋兩大傳統。描述的傳統可在宗教傳統中記載靈性見證的許多非經籍文獻中看到。例如,奧古斯汀的懺悔錄和許多中世紀神秘家的報告便是。此外,艾德華(JonathanEdward)、士萊瑪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齊克果(SorenKierkeggard)與呂茲(AlbrechtRitschl)等哲學家與神學家也是。解釋的傳統可追溯至第三世紀的尤荷莫勒斯(Euhemerus)等希臘理性主義者。他們認為,諸神只不過是被人們神化的過去統治者,以及對人類有貢獻的人罷了。第五世紀的伊比鳩魯思想的著名羅馬詩人魯克樂梯斯(Lucretius)主張,諸神是夢中心象與恐懼自然破壞力量所成。將伊比鳩魯思想發揚光大的英國經驗論哲學家休謨說,恐懼及其他相關的因素會造成乖戾的脾氣、內心的憤怒,以及對非信仰者殘忍的迫害;但是這一類的宗教迷信會隨著抽象能力的增加而減少。此外,費爾巴哈早在佛洛伊德之前就說道,諸神是人類本性理想化的投射,也是自我了解與超越的無意識工具。對照而言,描述傳統是來自宗教傳統內部的同情說明,而解釋傳統則是來自外部的批判意見。雖然同時兼具兩種趨勢並非完全不可能,如威廉詹姆士便是,但一般而言,會有某個傳統較被強調。例如,佛洛伊德與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強調的便是解釋的宗教模型,而德國的宗教現象學家則戮力於提供宗教的純粹描述。又以前蘇聯為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由於受到共產意識型態的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