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农业可持续发展.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18章农业可持续发展.ppt

第18章农业可持续发展.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8.1常规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1、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2、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3、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恶化土壤退化、沙漠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森林资源破坏速度加快18.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要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由来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基本原理》就曾警告过人类:在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之间有一条不可改变的普遍法规:人口的增长终会超越食物生产的增长,因此饥饿和疾病将会流行并成为矫正人口与资源重新平衡关系的关键因素。20世纪70—80年代,马尔萨斯理论又变相复活了。有人提出:我们目前居住的星球人口承载力是有限的,将不可避免地被人口增长所超越,人类的未来只能是一条自我毁灭的路。20世纪60年代,人们意识到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而不是无限的。单纯的“事后治理”法,例如:再造林、复苏沙漠化地、再建城市环境、重建动植物生长环境及栖息地等。实践证明事后治理只能顾此失彼,治标不治本。→1973年秋,由联合国专家组成的一个小组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口与环境会议,这个会议形成了一个一般的认可:发展存在着一个环境上限,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忽略了决定这个上限的一些重要因素,以及忽略了人类需要时间去提高扩大这个上限的技术能力。因此,人类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1984年秋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二届联合国人口会议明确指出,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考虑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国内及国际上的一切努力都应给予人口和环境有关的行为以优先权。这样,把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从分离处理进入到了相关处理。→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布伦特夫人代表该委员会作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992年世界环保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摒弃了传统的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选择了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94年世界人发大会和1995年社发大会,则更加突出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把谋求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向新的阶段。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1.生态持续性2.社会持续性3.经济持续性18.3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要点: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压力2.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利用原则(1)最低安全标准原则(2)公平性原则3、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特性(1)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2)环境问题具有传递性(3)环境污染往往具有累积性,呈指数式发展(4)环境问题的外部性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思路(1)产权管理思路(2)国家干预思路4、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落后2.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3.某些技术进步可能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技术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但它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18.4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提出与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内涵1.生态农业的提出2.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18.5持续农业发展趋势1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4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5发展农业循环经济6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5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循环经济的10大类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叶堂林p96)北方“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符合生态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模式生态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