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大禹治水教案优秀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禹治水教案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大禹治水教案优秀1背景: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新课标的一些理念已逐渐被大家认可与接受。诸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诊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已成为教师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新大纲的相关精神决定现在的课堂教学与过去相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由过去课堂的主讲者和主宰者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过去被动地、接受性地学习转而成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对自己课堂角色的理解存在偏差,在突出学生主体的时候却又把自身的引导作用大大削弱了,这也是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过程:这是一节二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大禹治水》。学完课文之后,一位学生质疑:“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顿时,安静的教室热闹了起来,先是同学间窃窃私语,而后是前前后后的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终于都大声喧哗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生1:大禹没有回去,你看他连经过家门都不进去,肯定非常忙,没有时间回家。生2:不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那时他在工作不能离开,等他休息的时候就可以回家了。生3:我也觉得他回去过,我爸爸出差一个星期都说想死我了。要是13年不回家,大禹肯定要想儿子想疯了,怎么还有力气带领大家治理洪水呢?生4:大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认识自己的爸爸,说明大禹肯定没有回去过。生5:当时老百姓都无家可归,大禹后来说不定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当然没有回过家。生6:对,大禹不能回家,他一回家儿子会哭着不让他再走的。那样就会耽误治理洪水了。……孩子们的`争论是热烈的,以至于让教师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只是任由孩子们七嘴八舌,直至下课。难道这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难道强调教师引导,就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任其自由放牧?我想,学生“主体”要到位,还有赖于教师“主导”有方!反思一:以学生的主动“学”为中心,强化教材的教法加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备教材必须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一句话,必须强化对教材的“创新化”建构。具体的讲,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从“教”的层面对教材进行理性加工,突出教学内容的“新”与教学手段的“活”。第二方面,从“学”的层面对教材实现互动生成,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路”。在上述教例中,如果教师备教材时能设想到学生的疑问和观点,并设计好应对方法,那么在课上就能从容地因势利导,不至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这一问题还是迷迷糊糊、一头雾水。反思二:给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开辟道路。民主的学习氛围,其显性标志是学生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其隐性的标志是平等宽松、和谐生动、乐学乐教。创造这种氛围,关键还在于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必须融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成为深刻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共同参与者,和学生一同去探索真理的奥秘。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是否参与其中是分不开的。在上述课堂中,当学生展开争辩时,如果教师能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学生提到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十几岁还不认识父亲”等论据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大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相信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和深远,渴望认知点也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大禹是否13年从未回过家”上了。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能够“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著名特级教师李烈曾经说过,要想真正站到学生中间来,要走好三步:第一步是课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二步是在课下要忘掉自己是老师,多与孩子交流。第三步是教师要真正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从而经常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孩子。走好了这三步,教师就会经常用一颗“童心”去平视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反思三:“因学施导”,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现实生成,及时调控。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备课时理想的假构与课堂中现实的反馈并不一致,那么我们的教学该如何作出反应与调整?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