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金刚经》的中道金刚经的中道2021-09-0614:00:02小编:admin中道,可以看作是佛法的根本立场,在大小乘各个宗派中皆有所诠释,虽然其诠释的程度深浅有别,但是将“中道”作为核心义理的态度则是一致的。而金刚经作为大乘般若系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一,则早为广大佛子所熟知。本文即是试图以金刚经中的内容为依据,对其中蕴含的“中道”思想作一简单的探寻与分析。一、金刚经与原始佛教之“中道”“中道”思想虽然在大乘佛教中广为宣说,但在原始佛教中也已有所提及,如中阿含经中就曾经这样说道,“佛言:莫以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见中阿含经?根本分别品?拘楼瘦无诤经)从中阿含经中的这段经文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中道”是一种不趋向于极端的合理的行为方式。佛陀教诫我们,在生活和修行上不要放纵欲乐,也不要追求极端的苦行,这两者都是“无义”的,只有远离这两种极端的行为,才符合“中道”,才能够成就禅定,开发智慧,最终趋向涅槃。在金刚经中,这种“中道”的行为方式也时时有所体现,如“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在这里,佛陀给我们示现的就是一种“中道”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在“次第乞已”这一句上,佛陀亲自示范了这种“中道”的不执著的态度。当然,在原始佛教中的“中道”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不执著的行为方式上,更体现在思想和实践的方面,在思想上的“中道”即是对十二因缘的理解和体悟,在实践上的“中道”即是对八正道的落实。但由于这两个方面在金刚经中的体现并不是非常明确,在此不作详述。二、金刚经与大乘佛教之“中道”如果说在原始佛教中,“中道”思想还主要体现一种不极端的方式和态度的话,那么在大乘佛教中,“中道”则更多的体现在对世界观的阐述上。这一点,在大乘般若中观和瑜伽唯识两个思想体系中,表现得最为明确,因此我们可以结合中观和唯识两个思想体系中对于“中道”的诠释,来理解金刚经中的“中道”思想。在般若中观一系的思想中,“中道”思想主要讨论的是有为法的生灭有无的问题,如中论中所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见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这里所讨论的“一切法”,即是“众因缘生法”,而因缘所生的法,也即是有为法,而一切的有为法从本质上而言,皆是空无所有的,只是假名安立而已,这便是般若“中道”的思想。这一点在龙树菩萨的另一部著作大智度论中也曾明确提出:“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名中道。若法实有,不应还无,今无先有,是名为断。不常不断,亦不有无,心识处灭,言说亦尽。”(见大智度论初品中意无碍释论第十二)中论和大智度论都是龙树菩萨的著作,而在金刚经中,佛陀也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里的“一切有为法”也就是龙树菩萨所说的“众因缘生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这六个比喻也正是进一步说明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是空无所有的。同时,在金刚经中佛陀也一再的阐述到了因缘所生法皆是“假名”的思想,如经文中所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佛陀用这样的表述,一再的强调一切因缘所生的有为法,皆是假名安立而已,其本质皆是空无所有的,这也便是龙树菩萨所归纳的“中道义”。在瑜伽唯识一系的思想中,对于“中道”也有其独特的说法,如解深密经中认为,远离有、空二边而完全彰显非有非空之中道真理之教,才是真正的中道了义教,偏于有、空之教,都是不了义教。而辨中边论中则更明确的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即有故,是则契中道。”(见辨中边论)这里可以看出,唯识的中道思想认为,心识能够虚妄分别的作用是有的,但是在这个虚妄分别之中,能够认识的主体(能取)和被认识的客体(所取)都是没有的,这里面真正有的只是“空性”的真理,但是这个空性呢,却又是离不开依他起性的,离不开虚妄分别的作用。在这里唯识的中道观要牵扯到“三性”的理论,三性之中,遍计所执性绝对是空无所有的,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却不能是没有的,有的就一定是有,无的就一定是无,如实而言,这就是唯识中道之理。唯识中道观中所说的遍计所执性非有,即与中观所说的“一切法皆空”是一致的,其讨论的对象皆是因缘所生的有为法,中观认为一切有为法皆是“假名”,唯识也认为一切有为法皆是假名安立,如唯识三十颂中所说的,“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金刚经中“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的论述可以作为这一论断的圣言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