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训练云南昆明实验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达标测试.docx
上传人:一吃****成益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强化训练云南昆明实验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达标测试.docx

强化训练云南昆明实验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达标测试.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强化训练云南昆明实验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完全正确的是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2、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并用数据处理软件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捂在塑料瓶的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N段变化是由于氧分子不断运动导致的B.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C.PQ段变化较大的原因是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D.实验时间越长,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会越来越小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A.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改变B.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C.1滴水中大约有个水分子——分子很小D.冰和水化学性质相同———分子构成相同4、湿衣服经过晾晒就能变干的原因是A.分子在不停运动B.分子的体积很小C.分子间有间隔D.分子的质量很小5、少年儿童贫血往往需要补“铁”,这里所说的“铁”是指A.铁离子B.铁原子C.铁元素D.铁单质6、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B.架在高处的铜导线夏季变得比冬季长——原子体积随温度的升高面变大C.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氧分子——分子很小D.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7、下列事实容易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A.海水蒸发B.电解水C.植物光合作用D.汽车尾气排放8、下列变化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B.燃放烟花C.高压锅炉爆炸D.玻璃破碎9、已知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下列关于钠元素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B.钠元素为非金属元素C.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1D.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10、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A.葡萄酿酒是化学变化B.红磷燃烧是化学变化C.工业制氧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都是化学变化D.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天宫课堂”第一课于2021年12月9日正式开启,王亚平老师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饮用再生水。获取再生水的首选方法是收集航天员的尿液和其他废水通过___________方法制得纯水并加以利用;第二种方法是通过“萨巴蒂尔”反应,即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使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2、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图中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水煤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燃料,以下是生产水煤气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1)丁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2)甲、乙、丙、丁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填代号)。(3)该反应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之间的最简质量比为______。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_____,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__,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___________。4、能源和环境已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2021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人们使用的化石能源是:煤、___________、天然气,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物(填物质类别);(2)天然气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3)使用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__________;(4)家庭里,常用炉灰盖灭煤炉中的燃煤,其原理是___________;(5)燃煤会影响环境,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易引起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6)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B.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C.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5、现有下列物质:①新鲜的空气、②二氧化碳、③冰水混合物、④液氧、⑤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完全反应后的剩余固体、⑥氩气。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