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陋室铭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1、能通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意,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2、诵读品味,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3、能结合内容联系现实谈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仿写加深理解;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二、介绍作者、文体特点1、简介作者刘禹锡和“铭”文体的特点。2、了解“陋室铭”由来的故事;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3、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四、精读品析,文本探究1、创设问题情境(1)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2)作者自我感觉陋室不陋,那么你能说说原因吗?(3)文章最后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2、主旨探究(1)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2)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3、齐读课文后,请同学圈画出自己认为有鲜明表现力的字眼或节奏韵律较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五、开发资源、拓展探究学生阅读《学生铭》,联系现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六、课堂作业《同步导学》“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的作业七、课后作业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模仿本文仿写一篇或几句情趣高雅的《铭》,通过某事物表达出自己的情操和志趣。2、整理译文,背诵全文。陋室铭公开课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2、出示学习目标。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写作背景: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读书作文。策知县气的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就强迫刘禹锡一连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想想这位势利眼的X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的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4、简介“铭”。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二、初读课文。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三、译读课文。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4、翻译全文。三、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