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办公楼合理用能情况评估报告.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9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xx办公楼合理用能情况评估报告.doc

xx办公楼合理用能情况评估报告.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III前言进入21世纪,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课题。在我国,建筑能耗已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列,成为能源消耗的三大“能耗大户”,其中,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30%,而这30%还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建筑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在社会总能耗中排首位。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使用能源,每年新建建筑竣工面积大于各发达国家每年新建建筑竣工面积之和。至今,在我国城乡既有建筑约400亿平方米中(其中城市约140亿平方米),只有3.2亿平方米房屋是节能建筑,不到全国既有建筑的1%。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到“十一五”末,我国单位GDP的能耗要降低20%左右。建筑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节能迫在眉睫。据中国工程院江亿院士介绍,我国建筑节能潜力巨大,如果采用科学、全面的节能措施,到2020年,我国在总建筑面积增加150亿平方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全国建筑能耗仅增加用电2300亿千瓦时/年,相对于不采取节能措施,每年可节约2.6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2004年煤产量的18.6%;节约建筑用电3500亿千瓦时,相当于4个三峡发电站的年发电量。建筑节能对节约能源、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并节约能源,推进节能降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及《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等文件的要求,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合理布局的方针及以收集的相关资料为依据,并参考有关政策,我公司于2010年10月对××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第一章总论1.1节能评估的意义1.1.1为政府节能决策提供科学的评估依据节能评估报告是经过计算得出的科学依据,政府在制定节能产业政策如节能技术与节能产品的推广、节能改造项目的补贴等时,可以参考节能评估报告,从而优先鼓励和支持成本较低以及减排量明显的技术产品,以达到科学节能的目的。1.1.2为企业选择节能设备、低能耗生产系统提供参考依据节能评估报告评价企业现有的工艺技术和在节能技术改造期间能实施的更加节能的技术,从而为企业选择低能耗建筑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企业降低耗能成本,提高建筑经济效益。1.2节能评估的依据1.2.1任务依据(1)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委托书;(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现场勘查资料。1.2.2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的通知》(发改投资【2007】建筑);(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第37号公告《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的若干要求》和《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编写大纲》;(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计交能【1997】2542号《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10)《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晋政办发【2007】122号);(11)《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7号);(12)《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投资【2004】2505号);(13)《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版);(14)《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65号);(15)《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年12月);(16)《山西省产业投资指导目录》(2006年版);(17)《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晋政发【2006】5l号2006年12月23日)。1.2.3相关标准和规范(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3)《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l7167-2006);(4)《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5)《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6)《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7)《外墙外保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