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语文教案】过秦论教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天马行空官方博客:;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天马行空官方博客:;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10过秦论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中从反面总结出来的,如果从正面说,就是秦如果想使其攻与守的形势不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就得施行仁义的政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全文共5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第1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对内,任用商鞅,厉行法治,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对外,实行“连衡”策略,离间诸侯各国的关系,以便各个击破。其中“连衡”一句为虚笔,因为“连衡”的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秦国毫不费力地收复了西河之地,并占领了魏国西河以外的土地。这一段写得气势逼人,为下文写秦国的进一步扩展,直到统一天下定下了基调。第2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孝公之后,几代秦君励精图治,国势日强,威慑诸侯。本段分四层。第一层,写惠文、武、昭襄三代秦君继承旧业,遵循遗策,相继用武力蚕食四邻,疆域日广,国力日强,使秦国和列国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二层,写秦国的强盛引起诸侯恐惧,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他们不惜代价招纳人才,采取“合从”的策略,结成强大的抗秦战线,凭借十倍于秦的土地,调动百万大军攻打秦国。第三层,写九国为秦所败,被秦国制服。秦军开关迎战,九国军队望关却步,不攻自溃,并争相割地,臣服于秦。第二层和第三层用九国联合阵线的强大、失败的惨重和秦国取胜的轻易,反衬了秦国的强盛。第四层,写孝文王和庄襄王。这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第3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本段分两层。第一层,写“攻”。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第二层,写“守”。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这中间已现出暴政的魔影。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秦始皇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还写出了秦朝初期盛极一时,反衬下段秦朝灭亡的迅速。第4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这一段与前三段形成鲜明对照,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国联盟,却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平凡的陈涉,反被一击而溃。原因何在?发人深思。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作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两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两句。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问题探究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①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