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普洱茶文化与茶王树祭祀的内在联系.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普洱茶文化与茶王树祭祀的内在联系.doc

浅议普洱茶文化与茶王树祭祀的内在联系.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普洱茶文化与茶王树祭祀的内在联系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愚鲁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蓬蓬勃勃的茶文化运动……可以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涉及面如此广泛深入的茶文化热,这是以使举国上下为了茶文化而奔走呼吁的万千茶人欣喜万分。茶文化的内涵丰富,功能广泛,渗透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至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不仅具有民族文化特征,而且具有文化史价值,对探索民族个性、心理趣向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茶经的行世,代表了茶的精神文化形成的奠基,茶文化能够自成一体并成为华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则是因为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相谐相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茶经没有把普洱茶录在其中,但普洱茶却在雍正年间无声地走出深山,走进大清宫廷中。自乾隆后逐渐成了宫廷中不可少的贡品。仪徵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见《普洱府志》)。改革开放的今天、普洱茶又象一支出水芙蓉,艳香四溢。1993年4月4日至11日,在云南省思茅市举办了集科研、文化、经贸、旅游为一体的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同时召开了分别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以及台湾省和香港地区等九个国家和地区一百八十一位中外学者代表参加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将“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从文化经贸活动提高到了国际文化学术研究交流的高层次。盘根寻源,已进入国际高层次的普洱茶文化与原始的普洱茶王树祭祀有着内在的联系,本文做一点拾遗补漏的浅议。一、原始宗教与茶王树祭清道光普洱有志卷之三,沿革建置:“普洱、古西南极边地……普郡于商周为产里,始贡方物,两汉唐宋以来道路不通,至元明而内附,设以土司亦霸縻之而已,我朝改土设流一郡三厅而又辖车里十四土司并威远三土司,他郎一土司”府志卷之八物产目:“茶产普洱府边外六大茶山其树似紫薇无皮,曲拳而高,叶尖而长,花白色结实勺如囗囗子蒂似丁香根如胡桃。土人以茶果种之,数年新株长成,叶极茂密。老树则叶稀多瘤,如云物状,大者制为瓶甚古雅,细者如栲栳可为杖。茶味优劣别之以山,首数蛮砖倚邦,次易武,次莽芝,其地有茶王树大数围,土人岁以牲醴祭之……”解放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材料中可看到,居住在六大茶山的爱呢族、哈尼族、彝族、布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还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他们信奉多神,天神、地神、风神、水神、山神、树神……,奉行的是祖先崇拜的自然原始宗教。这些少数民族依照各自的习俗每年在重大节日或村寨、个人、家庭里有什么三灾六难时就去神山、神树下举行拜祭活动。这些习俗至今还可在不少村寨中看到,不时发现神山神树下罢着的鸡头、脚、米、茶、食品等,这些活动源于原始自然宗教,茶王树祭祀活动也就是茶活动的原始宗教的反映。一九九三年四月四日至十一日在思茅市召开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充分说明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思茅区澜沧江流域沿岸一带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邦威古茶树已成为这一科学论断提供了新的证据……(1)。831?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邦威古茶树至今还屹然挺立在邦威村新寨脚边一块斜坡园地中,枝繁叶茂。笔者在与当地群众交谈中得知,古茶树能至今挺立傲然,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就是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崇敬为神树。看看周围山岭的树木已基本被砍光、烧光,多少原始林木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中火烧毁灭所剩无几,而这棵神树则依旧青枝绿叶,则是受益於布朗族的原始宗教保护———茶王树祭祀活动。1999年5月,云南省昆明市世博园开放后,中央广播、电视台和云南省广播、电视节目向全省、全国、全世界作宣传播出中,细心的朋友或许还记得,电视宣传节目里有一组身着哈尼族服装的男女行走在普洱板山的树林间,在一棵老茶树下,一男子捉着一只公鸡,一手用小刀割断鸡脖子,口中念着难懂的咒语,这就是普洱板山茶王树祭祀活动的真实记录。茶王树祭,这一古老的原始宗教活动,古有记载,今有存录。二、原始茶文化与茶王树祭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他据说中的“情绪”是“根源”于一定社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人们的感情和愿望”(2)。马克思也说过“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3)。历史学家吕恩勉对世界文化史作了这样的概括;“古代文明在宗教,后世文明在学术。学术